上海

首页>地方频道>上海>要闻

创新:企业为主体 人才来驱动 代表委员热议新质生产力如何服务高质量发展

  记者 舒抒 邬林桦 王海燕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新兴产业“新”在哪里,未来产业的“未来性”有何重要意义?新质生产力如何服务高质量发展……围绕这些问题,代表委员们提出了真知灼见。

  呵护创新主体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将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

  如何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不少代表委员都提到了“企业主体”和“人才驱动”。

  “为未来产业储备人才”的概念被多次提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张英建议,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优化人工智能产业的人才供需结构,培养满足科学智能、工程智能等新兴领域需求,具备交叉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并通过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国际性平台,推动全球顶尖人工智能人才来华交流发展。

  “强化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就是牵住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牛鼻子’。”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创新部部长张帆表示,企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体,鼓励企业加大创新,能够整体提升科技创新的效能和活力。

  对于如何提升各类创新主体间的协同度,拓宽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渠道,全国政协委员、德勤中国主席蒋颖建议,国家部委在考核相关企业时,可增加对企业参与融通创新的评价,促进大企业开放更多核心应用场景。

  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校长金力表示,新质生产力具有很强的非线性发展特征。他建议构建多元多维评价体系,营造追求卓越、尊重创造、宽容失败的制度环境。

  因地制宜发展

  眼下,全国多地都出台了人工智能产业支持政策,部分省市的政策举措已细化至具身智能、类脑智能等垂类赛道,由此衍生出的资源要素和人才竞争也日趋显著。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避免无意义的“内卷”和内耗,此刻更显示出重要的指导意义。

  张英表示,通过人工智能、绿色低碳等创新技术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是实现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途径,也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应有之义。她建议,以智慧产业链、智能运维、数字仿真等行业应用为牵引,融合空间计算、区块链等先进数字技术,打造工业大模型、工业元宇宙等创新工具和赋能平台,推进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创新。

  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前瞻性地给予未来产业以约束力,也要对其有充分的信任度。全国政协委员、金杜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毅建议,尽快推进人工智能法出台,同时引入“监管沙盒”制度,允许人工智能企业在监管机构监督下,于相对可控的环境开展试验性开发、测试和验证,实现人工智能领域的“放管服”。

  代表委员们还关注到知识产权对企业创新力的保障。全国人大代表、上汽集团零束科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懿艳建议,加强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执行力度,积极参与国际专利规则的制订和修改,并建立国家层面的专利情报和风险预警系统,帮助企业更全面、及时和精准掌握海外专利市场的动态,下好“先手棋”。

  提升发展效能

  新质生产力服务高质量发展已处于“进行时”。代表委员们纷纷提出,未来产业虽面向未来,但也基于当下,是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入融合,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

  有代表提出,尽管我国在数实融合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数字化转型进展不平衡、政府牵引作用有待加强、跨城市群数字化联动机制尚不完善等问题,应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推进数字化转型和产业升级。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顾军在上海代表团开放日上表示,上海将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健全基础研究合作机制,持续推进长三角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

  对于在更大范围内联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国家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院院长伍爱群建议,应加强与RCEP成员国、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跨区域产业链合作,开展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区域价值链。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3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