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

首页>地方频道>镇江>要闻

花绽曲阿铺富路 路畅业兴唱响农旅融合“幸福歌”

春光明媚,繁花为大地披上“锦绣华服”,引来无数游人,也引来了“赏花经济”热潮。花有谢时,如何让“花经济”常开?近年来,丹阳以“花经济”为切入点,以“四好”农村路为纽带,串联起生态农业、乡村旅游、文化体验等多元业态,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以花为媒,激活乡村“美丽经济”

阳春三月,司徒镇杏虎村,粉嫩的桃花芬芳扑鼻。成群结队的游客徜徉花海,尽情享受春日的美好。

年年岁岁花相似。杏虎村的花还是原来的花,但玩法更“花”了。“今年我们积极推广‘赏花+摄影’‘赏花+研学’等多种旅游形式,让游客在花海中赏春光、看表演、品美食,不断推动‘春日经济’持续升温。”杏虎村党委书记黄兢告诉记者,仅清明三天假期,村里就接待游客超1万人次。

“以前种地靠天吃饭,现在‘赏花经济’让我们的收入翻了几番!”杏虎村隆方生态园相关负责人史琴芳笑着说。当地通过“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模式,引导村民种植观赏性经济作物,开发花蜜、菜籽油等深加工产品,实现“卖风景”又卖产品。

在司徒镇,游客赏花后可到大吴塘水库的堤坝上走走,一览春日风光;可到屯甸茶场歇歇脚,品品今春新茶;可到周边的家庭农场、生态园寻野菜、挖春笋、摘菜薹,体验春日野趣。

“我们以花为媒、以花兴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效益已初见成效。”司徒镇党委书记蔡辉斌表示,近年来,该镇不断完善杏虎村、吴塘村、屯甸村等乡村的顶层设计,持续用力打造生态大道、镜彩农路等“镇域环线”,进一步挖掘旅游消费潜力,让“过客”成为“过夜客”,让“头回客”成为“回头客”。

以路为链,串起乡村振兴“珍珠链”

在丹阳开发区六都村,草地上的游人支起帐篷,感受缕缕春风,在大自然中远离了城市喧嚣。

六都村是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近年来,该村以“樱花红陌上、古韵慢阡坵”为村庄形象定位,完善基础设施,丰富旅游业态,推进乡村“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以“赏花经济”带活“文旅经济”。

每到周末和节假日,位于村庄入口处的贺福记土菜馆生意就异常火爆。“我们看中的就是六都村依山傍水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才决定在此发展旅游产业。”饭店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村里的旅游业态越来越丰富,把更多的游客留了下来。不少村民抓住时机,在农家乐周边销售自家农产品,呈现出“一朵花开千人忙”的喜人景象。

与六都村一路之隔的马塘桥体育公园,每到春暖花开便会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赏花。“赏赏花、吹吹风,非常惬意!”游客魏丽告诉记者,沿途有古村、有水库,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并重,一条路串起了百姓幸福生活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为了让“美丽经济”更好赋能乡村振兴,丹阳坚持“一路一景、一路一品”,不仅提升了道路沿线绿化层次和镇村颜值品质,也让农村公路完成了从田间小道到“美丽走廊”的华丽转身,增添了“美丽丹阳”底色。

沿着“镜彩丹西”“景美丹东”环线,游客可直达丹阳各大文化地标、旅游景区。它们串点成线、连线成网,形成“公路+产业+文旅”的融合发展模式,把自然景观、生态环境、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等有机结合起来。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丹阳农村公路沿线新增农家乐、采摘园等业态80余家,村民人均增收近万元。

“蝴蝶效应”显现,乡村振兴动能澎湃

“一朵花”带动“一条路”,“一条路”撬动“一片产业”。丹阳“赏花经济”的生动实践印证了“小切口”成就“大文章”。

“依托屯甸村的优良自然禀赋与生态高效农业,我们新建的茶文化园正式面向游客开放。”4月1日上午,在2025年丹阳茶文化园春采开幕仪式上,军逸茶场总经理眭亚平介绍,茶文化园涵盖禅茶主题茶室、培训课堂、实践基地和标准化茶叶生产车间,十分适合游客沉浸式体验。

通过农旅融合、路产联动,屯甸村不仅培育出省级家庭农场、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收入也是逐年增加,突破160万元。“近年来,我们将旅游体验放在第一位,对农家乐进行提档升级,对新的果树品种引栽补栽,将赏花与采摘相结合,旅游与农业相串联,实现观光游向体验游的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内生动力。”屯甸村党委书记毛锁龙说。

“乡村振兴不是单点突破,而要全局联动。”丹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丹阳将深化“花路经济”内涵,拓展电商直播、研学体验等新场景、新模式,让更多村民共享乡村振兴发展红利。

眼下,曲阿大地花海如潮,路网如织,产业如歌……乡村振兴的唯美画卷正徐徐展开。这场以“花”与“路”为起点的“蝴蝶效应”,正在沃野千里间激荡出更加持久的回响。(记者 张辉 通讯员 谢超 管琪滢 蒋澄瑜)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59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