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驰骋新赛道 合肥高新区风景更好

  江淮四月,春光正好,创新潮涌。

  4月21日,中科卫星空天信息产业基地在合肥高新区开园,合肥再添产业新地标。

  4月24日,第九个“中国航天日”,合肥高新区荣获商业航天“最受欢迎落地园区奖”。目前,该区已汇聚空天信息产业链企业120余家,科研院所、创新平台等公共服务机构11家,助力合肥加速迈向“中国星城”。

  近年来,合肥高新区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致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驰骋新赛道。目前,高新区用全市1.1%的土地创造出全市15%的GDP,连续9年稳居国家级高新区全国十强。

  构筑科创“新动力”

  ——紧盯源头创新,实现“从0到1”

  日前,位于合肥高新区的国仪量子技术(合肥)股份有限公司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该公司自主研发的“W波段脉冲式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正式交付用户,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德国之后,第二个有能力研发该型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的国家。

  成立于2016年12月的国仪量子,短短七八年时间,已经成为“独角兽”企业——量子精密测量仪器在全球市场占有率领先;顺磁共振谱仪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电子显微镜年成交量近200台,国内市场占有率排名前三。

  创新的最高境界,莫过于实现“从0到1”的“源头创新”。为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先行区”,合肥高新区勇立潮头、乘风破浪。

  打造更多“国字号”创新平台,积极布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合肥高新区在推动国家量子实验室、国家深空探测实验室等一批国字号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壮大的同时,积极争取其他“国字号”平台落户。目前已引进包括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等知名高校科研院所领衔创办的新型研发机构24家,科大讯飞、阳光电源在内的数百家企业拥有省级以上各类研发机构158个。

  聚焦源头创新,促进成果转移转化。紧抓国家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赋权试点契机,瞄准全国一流高校、知名大院大所,开展“淘金计划”,常态化对接科技成果。2023年,引育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理工等科技成果转化企业86家,占合肥市40%,其中中国科大赋权试点项目落地超过80%。

  源头创新,激活“新动力”,带来“新风景”。世界第一台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全球唯一商用脑部专用PET、国内首创毫米波芯片、墨子号、质子刀、嫦娥钢、原子力显微镜……一项项了不起的“第一”,一个个意义非凡的“首创”,让高新区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闻名的原始创新策源地。

  在源头创新的滋养中,去年,合肥高新区万人有效发明专利近600件,居全国高新区前五。

  锻造产业“新高地”

  ——瞄准未来产业,燎原“从1到100”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赛道上,从0到1是原始创新的突破,从1到100是产业化的跃变。

  近一年来,海天丝路商业天基数据中继星座、中科星光总部基地、星图维天信气象生态全国民用总部、十方星链中轨道激光中继卫星、巨弓科技下一代液体火箭发动机等一批重点项目在合肥高新区签约落地。

  优质企业的落地发展,带来了新质生产力的勃兴。

  在合肥高新区,零重力电动垂直起降(eVTOL)航空器预批产机型“ZG-ONE”产品成功下线,为省、市前瞻布局,积极抢占空天信息产业制高点贡献了“高新力量”。

  合肥高新区加速推动创新资源集聚,打通了“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链条,实现科技与产业的“双向奔赴”,激发了创新创业的无穷活力。

  高端协同创新平台,搭建起科技成果转化的“金色桥梁”。目前,合肥高新区以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中电科38所等一批重大协同创新平台为载体,推动无数科技成果从“落地生根”到“开花结果”。

  打通转化之路,越来越多的新兴产业“聚企成链、聚链成势”。在大蜀山脚下,被网友们称作“量子大道”的云飞路,不过数百米长却聚集了几十家量子科技企业,涵盖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等领域。

  以这里为核心,一个举世闻名的量子产业集群正在形成。目前,合肥高新区集聚量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60余家,居全国首位。最新发布的《全球未来产业指数报告》显示,合肥在量子信息领域排名全球第2位、全国首位。未来,合肥高新区将加快建设量子信息未来产业园,打造“世界量子中心”。

  聚焦主体培育,构建企业生态群落。首创构建以“雏鹰—瞪羚培育—瞪羚—潜在独角兽—独角兽—科技领军”企业为梯队的高成长培育体系,高成长企业总量达1391家,其中潜在独角兽企业50家、独角兽企业5家,均位居全国前列。培育国家高企3008户,占全省近20%。

  聚焦未来产业,下好创新“先手棋”。加快打造“2+3+X”(2即量子信息、空天技术等具有先发优势的未来产业,3即下一代人工智能、聚变能源、合成生物等具有基础的未来产业方向,X即自由探索一批前沿技术或颠覆性技术,形成未来产业新赛道新领域)未来产业发展矩阵,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

  培育生态“新沃土”

  ——优化一流环境,带来“风景更好”

  驰骋新赛道,锻造新动力,须不断培育一流的“新沃土”。

  自去年第八个“中国航天日”活动在合肥举办以来,合肥高新区发布了加快推进空天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从总部落地、应用场景、研发创新、融资支持、频轨资源等方面全方位提供政策支持,取得了科技与产业创新“双丰收”。

  为培厚创新土壤,鼓励企业做大做强,近年来,高新区精准出台创新创业“创九条”、金融机构“金九条”、专精特新“专九条”、自贸试验区发展“双自十条”等10余项专项政策,推出“雏鹰贷、瞪羚贷、自贸贷、声谷贷、科大校友贷”“投贷联动”等20余款科创金融产品,让1000余家企业获得20多亿元贷款支持。

  春日的中安创谷科技园,700余家科技型企业在这个“双创乐园”里蓬勃生长。自2020年4月开园至今,园区逐步构建了全方位、全要素、一体化的科创孵化服务体系。

  “中安创谷‘全流程、点对点、个性化’的定制服务,为企业项目落地保驾护航。”安徽鉴创空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说。

  政策有力度,服务有温度。高新区不断深化改革、创新举措、优化服务,以务实高效的作风助力项目高质量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以前有困难跑部门多,现在部门主动上门多,这更加坚定了我们企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谈及高新区的营商环境,安徽安科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2月,合肥高新区正式发布2024年《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政策体系》,该政策着眼于科技创新、提质增效、资源保障、市场需求、发展环境五大核心领域,计划年投入资金超25亿元,助力科技型企业进阶升级,再攀高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注入强大动能。

  “2024年落地‘淘金’项目不少于100个,新增国家级载体不少于7家,遴选培育高成长企业不少于1500家,力争新增高企突破500家,总量突破3500家。”合肥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吕长富告诉记者。

  未来,合肥高新区将持续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布局未来产业,努力培育壮大新质企业群体,着力打造一批具有行业领先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企业,奋力建设新质生产力典范园区。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31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