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

首页>地方频道>南通>社会

创新军人家庭服务中心 为钢铁长城铸就坚强后盾

 中国江苏网7月29日讯   翻开共和国的拥军史册,南通市于1984年7月首创的军人家庭服务中心分外耀眼。30年过去了,天地巨变,南通父老乡亲的拥军情结始终未变,军人家庭服务中心这一拥军创举在新形势下愈加生机勃发。

  解疑难,政策做加法

  脱下军装干什么,家属工作怎么办,孩子上学去哪里……岁月飞驰至二十一世纪,“后路、后院、后代”问题成了困扰军人及其家庭的闹心事,直接影响到军心稳定。紧扣热点难点,用政策法规帮助军人家庭解决疑难问题,我市做了有益的尝试。

  早在15年前,我市就在全国率先建立了量化考核、积分选岗的“阳光”安置政策。2011年,我市又制定了《南通市改进计划分配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健全监督机制,做到政策公开、计划公开、程序公开、积分公开、结果公开, 3年来,顺利安置了近800名军转干部,做到本人、部队、用人单位“三满意”。

  我市在省内率先开通退役士兵就业服务网,建立退役士兵就业指导服务站。2013年,江苏省出台政策,对12年以下退役士兵自主择业安置补偿按上年度当地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5倍发放。我市市区和海门市按照“政策从优、标准从高”的原则规定,对12年以下退役士兵自主择业安置补偿按上年度当地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6倍发放,高于省标准的10个百分点。

  “要不是有这政策,我还不知道在哪里干什么呢!”服役16年的士官顾海峰,如今已经成为如东县掘港镇的一名事业编制工作人员,每天监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统计数据、整理文件,感觉很充实。2012年、2013年,如东县在转业士官安置工作中,坚持“就高不就低”,在人员编制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拿出47个事业编制安置岗位。县民政局副局长顾拥军说:“如今,一个事业编制都要争破头,没想到,县里连续两年拿出这么多岗位。”

  军嫂就业定了神,军人才安心。我市从2005年起,对军嫂的工作安置实行货币安置和岗位安置相结合,对自谋职业者根据实际工龄给予相应补贴,最高可拿到10万元,补助标准全省最高。政策执行以来,先后岗位安置和货币安置随军家属208人,发放安置补偿金993万元。去年,驻如皋空军某部有21名随军家属工作需要安置,这么多岗位从哪里来?南通、如皋两级先后4次召开协调会,一次性解决了难题。

  在军人子女入学方面,我市也给予特殊照顾:义务教育阶段,军人子女可优先选择名校;对参加中考的军人子女,在执行国家和省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另加20分录取。

  帮琐事,服务动真情

  “我这点小事让你跑了好几趟,真是过意不去。”7月22日,海门市三厂镇厂南村23组军属施老太,拉着刚为她修马桶的村党委书记范宜慧的手连声道谢。

  90多岁的施老太患有脑梗,与女儿女婿一起生活,常因琐事发生矛盾。范宜慧等村干部经常上门,帮助其修马桶、运垃圾、换灯泡等,今夏,又帮助施老太解决了拆迁安置问题,并联系落实了养老院,老人与女儿女婿的关系得到缓解。

  在我市,像范宜慧这样悉心照顾军属的事情数不胜数。2007年起,南通市拉开双拥工作进基层的帷幕,全市机关部门、学校、企事业单位纷纷建立“双拥工作站”、“拥军服务岗”, 15200多名江海志愿者加入拥军优属服务行列,市、县两级1393个机关事业单位与驻军97个连以上单位签约共建、帮扶优抚对象8370户,每年上门走访慰问不少于2次。日益发展的基层社会组织以及社工人员成为基层拥军优属服务的新生力量,社区健康保障服务队、家政服务队、居家养老服务队、助耕助种服务队等服务组织网络逐步健全,拥军优属工作真正入村进户,服务方式向专业化、精细化转变。

  在我市基层,军属一方有难,大家八方支援。如皋市江安镇徐黄村现役军人家属黄书梅,27年前丈夫去世,拖着一双儿女艰难度日。2006年,黄书梅患上脑癌,此时,儿子在部队服役,女儿还在上学,一个本来就不幸的家庭雪上加霜。同组的48户乡亲,家家捐款,最少也达到200元。村镇帮她申请了低保,并组织志愿者为她助耕。在南京创业的邻居黄永忠多方帮她求医问药,资助她在江南一家医院成功进行了手术。镇建筑站站长申启宏主动与她家结对,资助其女儿上学,直至去年大学毕业。

  在服务好一家一户,一人一事的同时,南通各地帮助军人家属强素质、增能力,加大对军人军属的就业技能培训,优先安排军属4850多人次参加各类培训,其中2968人次获得大专及以上学历,352名军属走上基层企事业领导岗位。

  予尊重,慰藉添幸福

  7月初,在海安县大公镇仲洋村,连接21组和22组的一条长3公里、宽3.5米的崭新水泥路通行了。村民们不会忘记,这条路的建成是该村军属等优抚对象参政议政的结果。

  这段路原来坑坑洼洼,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村民们叫苦不迭。年初,村委会召开村民议事会,共邀请71名村民代表参与,其中,特别邀请了31名军属及优抚对象代表。议事会上,军属们提出:“21组和22组的那条路该修了。”这一提议得到村委会的重视。村干部与优抚对象仔细交换意见,共筹集30多万元资金,于5月底动工。军属储呈辉自豪地说:“村里对我们军属很尊重,大事小事都请我们来商量。”

  市民政局局长金元表示:“当今形势下,我们不仅要让军人及其家属在物质上得到优待,更要在精神上给予抚慰,让他们受尊重,有荣誉感。”

  近年来,我市基层拥军服务普遍建立了联系沟通制度,做到“六必访”,即:现役军人参战、抢险救灾、执行戒严等重大任务必访,探亲必访,重大节日必访;军属等优抚对象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困难必访,发生家庭、邻里纠纷必访,重病、住院必访。开展“六项活动”,即开展军属和优抚对象先进个人评选表彰、专题座谈、走访慰问、组织巡回医疗服务、参观浏览活动、居家养老便民服务等。进一步规范挂光荣牌、贴春联、送喜报等传统拥军活动,镇(街道)、村(社区)及时组织人员将喜报和立功奖励金敲锣打鼓地送到军属家门,使拥军优属工作真正进村入户,让军人家属在生活上得到更多的关怀,在精神上得到更多的慰藉,在思想上得到更多的激励。各地充分发挥军属和优抚对象在基层民主管理中的作用,鼓励他们参政议事,提高了军人家庭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增强了他们的光荣感、自豪感和支持亲人献身国防的责任感。“光荣人家”不再是过去简单的一张红纸,而被赋予了更多更新的内涵。(记者 赵国庆 吴银华 任溢斌)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5707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