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

首页>地方频道>常州>要闻

常州市攻坚克难建成老城厢清水工程并顺利投运

  “碧水蓝天鸟雀飞,闲倚河风观鱼肥”,如今已成为常州市核心区河道两岸的生动写照。如此美景,不得不提今年顺利投运的常州市老城厢清水工程。

  老城厢清水工程实施范围为东市河、南市河、北市河、西市河和锁桥河,全长7174米。工程主要采取“源水净化+活水”的技术路线,建设地埋式取水泵房、净化装置及配套管道等,充分利用运河和关河的优质水源,经超磁净化处理后输送至市河。通过补充洁净水源、增加水体动力等措施,提升市河的水体透明度和水质,实现水体品质提升。

  近年来,常州市住建局排水管理处党委将工作重心从“污水处理”逐步向“水环境质量改善”转变,从“工程治水”逐步向“生态治水”延伸,从组织、机制、流程等多个维度切实发挥党委引领作用。

  现在,市河水体流动性进一步改善、水体生态系统逐渐恢复、水体能见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常州市民记忆中市河“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景得以重现。

  迎难而上,让老城厢清水工程从梦想到实现

  从古到今,“江南”始终代表着美丽富饶的水乡景象。近年来,随着常州市城镇化的建设,市河水质逐渐与人民群众理想中的要求渐行渐远,呈现河道感观欠佳、河道水质较差等现象。自2006年以来,为改善市河水环境质量,市排水管理处展开了一系列的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对市区成套房、公建用房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对企业餐饮业进行了限期接管,对末端直排口进行了末端兜底截流,但依旧距离清水绿岸有较大差距。

  2018年,在市河已建成10座截流泵站、截流17个排放口的基础上,市排水管理处又对老城厢范围217个排放口进行了新一轮的溯源调查。在基本完成岸上截污、源头治理的基础上,市排水管理处发现因市河自然水动力较差等客观原因,很难彻底改善市河的水环境质量,难以形成自然生态的河道修复系统。

  为此,市排水管理处开始筹划清水工程的建设。

  清水工程主要设计思路是取外河优质水源经水处理装置处理后补水入市河,再通过末端基流泵站排水,形成24小时不间断补活水,同时通过构建水下森林,恢复水体自净能力,通过自然做功、细水长流达到水生态恢复的目标。

  清水工程的谋划初期,市排水管理处在研究中发现了诸多影响工程建设的问题:老城厢范围内清水工程水处理装置难以选址建设;道路狭窄没有实施空间,补水管道等难以建设;市河为文保设施,不具备条件在周围进行较大的建设行为;市区人口密度大、交通影响大,施工很可能对交通和居民产生较大影响。面对这些外部矛盾和难以想象的施工难度,该项目的建设一度搁置。

  去年是老城厢全面提升改造之年,更是老城厢清水工程从梦想到实现的一年。2021年2月,市委、市政府调研了十字河、双桥浜清水工程成功案例,要求加快推进市河清水工程建设。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总体要求,老城厢清水工程正式启动。

  前期方案设计阶段,市排水管理处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指导下,与环保部门、水利部门、天宁区政府、钟楼区政府共同开展清水工程方案研究。市排水管理处于2021年2月完成总体设计方案,设想从关河、运河获取优质水源,经广化桥绿地、椿桂园绿地、青山绿地规划建设3座水处理装置处理后,将高品质再生水补充入东、南、西、北市河及锁桥河,在河道末端建设基流抽排泵站排水,通过补充洁净水源和增加水体动力等措施,提升市河的水体透明度和水质指标,同时在南市河示范区种植先锋沉水植物以构建水下生态自净森林。

  乘势而上,运用“332”方案攻坚克难

  为进一步实现老城厢复兴和建设“美丽常州”的目标,市排水管理处于2021年5月正式开工建设常州市老城厢清水工程。

  老城厢清水工程治理的河道主要是东、南、西、北市河及锁桥河等核心区河道,河道全长约7.2公里。工程总投资8500万元,换水总规模11万吨/天。工程分两阶段建设:一是重点针对汛期和非汛期的不同时段,优化组合各设施运行,充分保障河道实现“水清”;二是以规模化的水下森林为重点,加快水生态系统建设,总体实现“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统筹的建设目标。工程建设内容可以用“332”来概括,即三处超磁净化补水泵站、三处末端抽排、二公里补水管道。具体是指,在广化桥、椿桂园、青山绿地3处建设超磁净化补水泵站,从关河、运河取来的优质水源,经超磁系统净化处理后输送至市河起端,作为洁净水源补充入河,同时在西市河、东市河、锁桥河末端设置3处抽排泵站进行抽排来增加水体动力,进而提升水体透明度和水质指标。在水体净化的同时辅以第一阶段生态修复措施:在南市河西起天禧桥、东至和平路,长约1.2公里的河段构建以沉水植物为主的水生态森林试验段,在河道内形成水生植被,实现水体自身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完善。

  老城厢清水工程沿城市核心区河道设置,工程实施过程面临工程体量大、分布零散、闹市区施工面狭小、施工难度大等众多难题,要如期完成工程建设、实现目标任务,施工各个阶段必须紧密衔接不拖后腿。

  工程前期阶段。市排水管理处在项目开工前期便严阵以待,预判各类居民矛盾、对接各个属地街道社区、协调各个辖区交管部门。加快绿化、交通、道路、水利等相关前期手续办理,开展交通组织方案对接、主动走访居民、对接社区物业20余次,为项目如期开工建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工程实施阶段。老城厢清水工程施工期间正值常州市老城厢改造项目的全面铺开之际,如何合理安排施工以减少对居民的影响以及在市区有限的空间内与其他项目的同步施工,都是项目组着重考虑的因素。

  首先,趋利避害。虽然清水工程与老城厢建设项目同步实施、相互影响,但市排水管理处抓住了老城厢工程建设的有利条件,利用老城厢工程施工封闭道路改造的有利时机,加快出水管道工程施工,力争在老城厢改造完成之前将管道敷设完毕,将施工对周边居民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如广化桥泵站出水管工程,管道沿横兴弄-建新弄-西下塘敷设,道路狭窄,交通繁忙,沿线途经开心幼儿园、横兴弄商业街、居民小区、企事业单位等,项目组通过反复模拟、周密布置、多方协调,利用暑期完成了开心幼儿园主通道的管道工程施工,确保了幼儿园的准时开学,打好了时间差。同时,合理设置开挖断面,施工断面有效避开小区主要通道、企事业单位主要出入口,打好了空间差。

  其次,积极沟通。居民的每次诉求市排水管理处都认真对待、迅速响应。一方面与社区、物业建立联络机制,了解和掌握小区居民的活动范围,张贴居民告知书,留下沟通渠道。接到居民诉求迅速响应,第一时间赶往现场,解决居民棘手问题。同时,与社区物业一同走访受影响较大居民,事前解决出行、车辆停放等问题,做到对居民影响最小。另一方面做好敏感区域施工的居民解释工作。因超磁泵站大多张贴于永久绿地及公园内,工程实施将占用部分绿地作为施工场地,影响居民娱乐健身。因到公园休闲的居民流动性大,项目组除在公园各个主入口张贴居民告知书进行公示,各个时段轮流在施工影响区域等待居民,耐心地将清水工程实施的目的、意义向居民一一讲解。得到了来园居民的认可和理解,为工程顺利推进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

  再次,创新工作。一方面老城厢清水工程采用了设计施工一体化(EPC)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在工程总承包牵头单位统一协调下,工程设计、采购、施工各阶段做到无缝对接,为实施过程节约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的时间。另一方面在老城厢清水工程建设中,项目组全面运用信息化、智慧工地管理技术。运用视频监控系统及时全面掌握现场安全文明施工情况,运用安全帽识别系统有效解决市政工程工人不按要求戴安全帽的老大难问题,运用视频监控系统及时掌握工程进展情况,运用视频回放功能有效解决传统管理现场人手不足问题等等,通过智慧工地的建设弥补传统工程管理方式的不足,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大幅提高了工程管理效率,助力老城厢清水工程建设全速推进。

  拾级而上,打造“水下森林净化系统”

  常州市老城厢清水工程投入运行以来,源源不断的净水被注入核心老城区的市河,在上游补水下游抽排的动力驱使下,市河水体已经产生了水体流动能力,致使市河河道水质明显好转,市河河道生态系统正在逐步恢复中。

  “水体感官较原来的偏浑黄色有明显改观。在水质治理前,这里的水体透明度大概是30厘米。现在,我们通过这个黑白盘可以清楚地看到,水体透明度平均达到1米以上,最佳点位水体透明度在1.7米以上。通过我们的监测结果可以看出,清水工程补水前南市河为地表五类水,补水后南市河上升到地表二类至三类水。除了南市河,其他河道在补水前透明度为0.4米左右,补水后都基本上升到1米。”市排水管理处副处长陈波介绍,老城厢清水工程实施后主要带来了四个方面的成效,一是河道水质指标提升,二是河水透明度提升带来的河道感官提升,三是水动力条件增强带来的环境容量提升,四是河道生态修复能力提升。

  陈波说,工程通过3个补水泵站24小时持续向市河补水,促进水体流动,河道流速平均增加0.01m/s—0.02m/s,改变市河水体缓流、滞流状态,提升了水动力条件,增加了水环境容量,实现了水体活化,达到了细水长流的效果;流速增加强化了表面赋氧效率,提高了溶解氧含量,为水生植物营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为生态自净能力的恢复提供了保障。

  为进一步加速市河生态系统恢复,市河河道生态修复试验段工程应运而生。第一阶段试种沉水植物打造“水下森林净化系统”取得较好效果后,目前市河河道生态修复试验段工程已进入第二阶段。第二阶段生态试验选取了南市河(琢初桥-元丰桥)、东市河(通吴门-九华桥)、西市河(白龙桥北侧50米-文在桥)具有代表性的部分河段,通过不清淤构建水生生态系统的试验,为后续全面实施市河生态修复提供工程经验。

  老城厢清水工程的顺利投运也正是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排水管理处推动“融合式党建”在水环境综合治理中的落地生根,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党建红”引领“生态绿”“碧水清”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近年来,在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市排水管理处始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城市水体治理高质量发展,实行党建项目与水环境综合治理双促进双提升,坚持“一岗双责”抓党建,紧紧围绕常州打造长三角生态中轴战略,坚持向中心、大局聚力,开展“党旗插在排放口”“党徽闪耀在巡河”等活动,深化“书记项目”“一支部一特色”“党员先锋岗”“青年文明号”等创建,党委、支部、党员干部三级联动,强化责任担当,处党委确立排水党员带头、全力攻坚的指导思想,引导党员啃硬骨头、当排头兵,在水环境综合治理中冲锋在前,为城市排水高质量发展赋予新发展动能。

  “水清岸绿”“鱼翔鸟栖”“草长萤飞”,这些老城厢清水工程的美好愿景如今正在变成美丽“实景”。常州,也正成为长三角生态中轴的典型。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79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