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

首页>地方频道>无锡>要闻

文化“点灯人”聚集为运河文化描刻时代印记

  临近知天命之年,吕邵苍最喜欢半躺在老宅天井里的躺椅上,泡上一壶好茶,看看天,发发呆,跟往来的住客闲聊上几句。两年多前,当他第一次与有些破败的莫氏老宅相遇,“一刹那时空交汇,这里就是我一直寻找的地方。”

  与莫宅一河之隔的“书码头”,店主陆晓平坐在门口的柜台中,戴着老花镜悠闲地看着报纸。14岁开始学评弹,又在当时的无锡县评弹团工作11年,一辈子跟评弹结下不解之缘的老人怀揣着再现“江南第一书码头”的盛景,在这里坚守了十年。

  南下塘的草台咖啡,店主人张宪一边烘焙她的咖啡豆,一边温柔细语地与客人分享个中经验。本职是设计学院教授的她做瓷器竹编,设立自然教育基地,开文艺咖啡馆,开设工作坊,在多元角色中随心切换,不亦乐乎。

  ……

  如今,越来越多像他们一样在各自领域中功成名就的“文化达人”入驻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传承人与传播者,文化人才已经成为城市彰显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力量,他们如同大隐于市的“江湖高手”,不露声色,却在潜移默化中点亮运河畔的文化之灯。

  城市个性美学的出口

  最近,古运河文学电影季在大公桥畔的中国丝业博物馆举行,博物馆因为本地电影社团“书本放映”的加入变身为文艺青年聚集地。7月初的第一场活动,最佳纪录长片《黄河尕谣》放映,说话结巴但歌声美妙的主角张尕怂从电影屏幕中走出来,为现场观众弹唱民谣,导演张楠也一同到场讲述影片背后的故事。之后几周,马来西亚导演陈翠梅、藏族导演拉华加等不少纪录片大咖接连到场,原本稍显冷清的博物馆成为电影爱好者心中的“乌托邦”。主理人刘小黛说,每次放映结束,主创团队都会与影迷聊创作、聊理念,将电影主题进一步升华。将放映地选择在运河畔,是因为气质契合,“清名桥、运河畔,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希望通过团队的努力为运河文化注入不同的色彩。”刘小黛说。

  音乐总要有吟唱的主体,就像作家笔下一定要有喻体一样。从《南长街》《清名谣》再到最近的《清名桥》,大运河、清名桥聚集一大帮音乐人,他们在这里汲取养分,创作了一大批广为传唱的音乐作品,让运河文化有了更年轻的表达。

  千城一面,无疑是城市文化发展中最易走进的误区。在运河畔,无锡的城市美学个性彰显,各具特色的文化内容交汇,形成动态、多样的城市文化空间。“文化的原创力是非常有营养的,创意、创新、创造和美学修养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更多的人。”草台咖啡的张宪说,除了建筑和传统文化,依托城市生长出的文化最有力量,而现在的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已经成为城市个性美学的主要输出通道。

  从运河文化汲取养分

  天亮时分,绕着运河边的马蹄道遛个弯儿,冒着热气儿的是早点铺子,坐下喝一盏茶;院子里闻见老爷爷咿咿呀呀亮着嗓子的吴侬软语,老奶奶到河滩上去洗衣服的水溅声……这是运河人家枕河而居的生活缩影,也是留存在不少无锡人心底最欢乐的美好时光。“如今院子虽已没落,但她仍是运河历史的活化石。我想把这座运河边的院子做成一个载体,不仅是提供旅人居住的美学空间,更是活化在地文化的一种表达。”莫宅的创始人吕邵苍说。吕邵苍是国内第二代全面接受西方建筑学文化的设计师,前半生斩获了不少全国知名设计奖项。中年以后,他却开始思考,自己根植于西方的设计体系,无论怎么做都像在“嫁接”。想要超越,只有另寻他法。在莫氏老宅,他找到了这个“回归本源”的力量。现在,叩开莫宅虚掩的古朴木门,旧时宅邸化身的文化民宿,重现了“推开门食人间烟火,关上门享遗世独立”的江南院子生活。

  下午的“书码头”,伴着蝉声嘶鸣,显得有些慵懒。不时有三三两两的老人走进店堂,问上陆晓平一句:“下午有书吗?”得到肯定的回答后,老人们满意地踱进书场,在评弹艺人的清脆演绎中,消磨一个下午的时光。如今的“书码头”,时光仿佛仍旧停留在当初:演员所用的茶壶、扇子、台钟早已布满岁月的痕迹,汽油灯、白钢水壶无言诉说着当年的盛况。夜幕降临,“书迷”们手捧一壶茶、一把茶食,在吴侬软语中感受金戈铁马,在妙音清词里体会儿女情长。

  “‘书码头’在这里开了十年,是因为运河文化的底蕴才让这门古老的艺术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亲历了无锡评弹从辉煌到寂寥的落差,陆晓平还在琢磨怎么让评弹在运河畔唱得更响,“晚上的演出会重点介绍评弹的发展史及流派情况,把弹唱内容等用字幕打出来,放在大屏幕上,观众会对评弹有更深入的了解。”

  点亮街区文化带,他们期待“系统发声”

  不久前,浙江东阳的竹编、木雕双料大师何红兵在南长街新开门店,展示推广东阳传统的竹编、木雕作品。“我们之前开店几乎都是选择一线城市具有历史文化气息的地段,如成都宽窄巷、杭州西湖边、上海淮海路等,在南长街开店,就是看中这里越来越浓厚的文化氛围。”公司负责人王望凡介绍,在与街区管理方接触时得知,当前街区在招商时,店主自身的文化素养成为重要的考量标准,“以人为点,以店成线,点亮街区文化带,进而带动街区整体文化品位的提档升级。”

  “历史街区的文化除了在静态的历史建筑中寻找,也要用活态的方式呈现,动静结合才完整。”陆晓平说。吕邵苍与陆晓平的观点不谋而合,在他看来,只是把院子作为一种住宿的选择无疑是单薄的,她还应该承载更多的文化功能。于是,在莫宅定期会举办主题文化活动,至今已办了80余场。他说,经过这些年的业态调整和引导,目前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的迭代和精进让他看到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不过当前整个街区的文化资源尚未形成有机联动,也缺乏整体打造。“作为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我们也很希望运河畔的文化力量能够‘系统发声’,大家劲往一处使,各展所长,将‘运河绝版地’这块招牌擦得更亮,打得更响。”吕邵苍说。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38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