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

首页>地方频道>苏州>人文

新版古城保护规划:居民限数量 汽车限进城

  

  保护名城苏州,古城的城市功能将如何调整?古城的交通压力将如何缓解?市民的出行习惯将会发生哪些改变?记者从昨天举行的《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3-2030)》专家论证会上,为读者提前打探新版古城保护规划的主要亮点。

  古城功能三个调整

  逐步疏散古城功能,完善外围新城区功能;控制古城内部新开发项目,进行严格的交通分析;产业调轻调优

  按照《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3-2030)》,在城市功能上,将有三个方面的调整:一是逐步疏散古城功能,完善外围新城区功能;二是控制古城内部新开发项目,进行严格的交通分析;三是产业调轻调优。

  从缓解古城交通压力、保护古城的角度出发,规划将部分行政办公、医疗、教育、会议等城市公共功能有序迁出古城或在古城内进行空间置换,以降低古城总交通需求。同时,严格控制古城区的容积率、建筑密度和人口规模,对土地发展规模实行总量控制,实行限制土地利用类型和发展密度的分区控制。通过实行控制、引导、疏解等管理措施来优化城市结构。

  在园区、高新区、平江新城、金阊新城等新城区,应完善生活、教育等配套设施,同时增强吸引中心城区市民迁入、定居的力度,减少中心城区人口就业岗位的过分集中,为合理分散中心城区的拥挤发挥作用。

  由于古城内环境、交通等资源有限,无法再继续承载太多的城市功能,应该抓住商贸、旅游休闲和居住三项主要功能,而相应的开发项目也应该提档升级,减少交通吸引量。

  古城内的商业发展应该更加注重体现苏州传统的高档、精致经营理念。对于现存的档次不高,环境不佳、没有苏州特色的市场,将采取措施,使之逐步迁离古城。要积极挖掘和保护苏州古城的历史人文资料,重现“人间天堂”的秀丽景色。居住在古城内的居民数量应该严格控制,居住的类型和档次逐步调整为中低密度的类型,提高居住品质,减少人口密度。

  出行主打绿色交通

  以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为主,出行比例中轨道和常规公交不低于45%,慢行交通不低于40%

  规划通过调整古城内用地功能、提升岗位工资水平等措施,提高古城内居民在城内就业的比例,从而降低日常进入古城的通勤人口,缓解交通压力和环境压力。

  就古城而言,交通拥挤主要发生在各进出古城节点、人民路沿线主要节点以及观前商业片区。古城居民出行有两个明显的高峰期:早高峰和晚高峰,两个高峰期的累计时间为4个小时,占全天时间的1/6,但出行量却占了全天出行量的60%。规划将合理协调交通发展与古城保护的关系,从“公共交通、人本交通、绿色交通、智慧交通、可控交通和特色交通”等方面入手构建起苏州古城以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为主的现代绿色交通展示区。

  按照规划,古城区总体出行比例中轨道和常规公交不低于45%,慢行交通不低于40%,社会车辆的出行不高于10%; 跨区进出古城的出行中轨道和常规公交的出行不低于70%,社会车辆的比例控制不高于15%; 古城内部的区内出行慢行交通的比例不低于70%。

 

  两环分离过境交通

  通过城市内环快速路和环护城河道路分离交通,交通闸口遵循“方便出城、限制入城”的原则管制

  按照规划,古城将划分为三个交通分区:一是慢行优先区; 二是机动车限行区;三是公交优先区。在历史文化街区和商业街区的核心区域,禁止机动车驶入,打造安全舒适的慢行街区; 在主要传统街区内除慢行优先区之外的区域以及体育场周边地区,通过设置单向交通,协调街区出入口并合理组织交通流线;其他区域,实施以公交优先的交通政策,引导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交通出行模式。

  古城区将通过“两环”分离过境交通。一环是城市内环快速路,另一环是环护城河道路。城市内环快速路由东环、南环、西环和北环构成。环护城河道路由莫邪路、南门路、阊胥路、广济路和东汇路等构成。

  另外,在古城周边结合公交枢纽设置停车换乘点,截流进入古城的机动车。古城区通过跨护城河桥梁通道与外围区域联系,对于这些进出古城的交通闸口,遵循“方便出城、限制入城”的原则进行交通管制。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02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