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在第九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启动仪式上最新发布的《上海昆虫名录2023版》显示,共有22目310科3090种昆虫生活在上海。
了解城市昆虫的种类、习性及其生态价值,是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也是进行城市生物多样性研究、保护及决策的依据。
在上海市科委启明星计划扬帆专项的支持下,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展教中心“我的自然百宝箱”项目组与上海师范大学大城小虫工作室共同发起了“上海昆虫家谱”公民科学项目,吸引了许多上海市民积极参与,上传了大量昆虫记录。
“昆虫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传粉媒介、分解者等。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昆虫的生存环境受到影响,生物多样性面临挑战。”上海自然博物馆“我的自然百宝箱”项目负责人余一鸣说,“让公众参与搜集标本、鉴定物种等科学活动,既能丰富科学研究,又能提升公众的科学素质。”
大城小虫工作室由上海师范大学动物学教研室创立,致力于上海昆虫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工作,其成员二十年前就已开始收集上海昆虫标本,并发表了天马华冥小葬甲、上海双斑粗角步甲及虹桥莱甲等上海新物种,同时还开展了大量标本采集鉴定、新老文献查证等研究工作,逐渐摸清了生活在上海的“昆虫家底”。
为了向公众打开一扇管窥“城市昆虫世界”的窗,激发公众对身边自然生物的关注与热爱,上海自然博物馆还推出了“城市昆虫”生物多样性主题展。通过标本、模型、插画、装置和多媒体等形式,带领公众深入了解城市昆虫的种类、习性和生存环境,发展昆虫观察、拍摄、绘画、研究等兴趣爱好,认识和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
第九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以“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上海”为主题,共开展九大主题活动,是上海市民了解自然、亲近自然、呵护自然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