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安徽:育创新土壤,让“科创细胞”迸发活力

  推动金融资本要素对接,送去发展“及时雨”;聚焦企业生命全周期,提供全程服务,助企茁壮成长——

  厚培土壤“精心育苗”,让“双创”项目从想法变现实

  隔空动动手指,就能操作屏幕、按钮……看起来很科幻的场景,如今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实现。

  前不久,慕尼黑(上海)光博会在上海举办,安徽省东超科技有限公司携自主研发的“负折射平板透镜”核心材料以及无接触电梯内呼/外呼交互终端、无触摸医疗自助机等多款“可交互空中成像”应用产品参展,新型视觉显示技术受到广泛关注。

  时间回到5年前,中科大学生韩东成、范超怀揣“空中成像”技术和靠着给人拍毕业照赚来的18万元创业。一位光学硕士、一位理论物理硕士,因志趣相投,创业方向瞄准了空中成像技术。然而,钱很快用完。吸引资本,要让投资者看到项目的闪光点。“2018年,我们参加了‘创响中国’安徽省创新创业大赛,并获得一等奖。在项目资本对接会上,一直有沟通的中安创谷优先将我们推荐给投资机构,获得1000万元pre-A轮融资。”东超科技董事长韩东成说。在融资支持下东超科技逐步扩大市场,将空中成像技术广泛应用于军工显示、公共服务自助终端、医疗显示等领域,并于2019年底实现核心产品负折射平板透镜的成熟化量产。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东超科技“火了”:依托“空中成像”技术,其研发的多款无接触产品成为“爆款”,并远销海外。2020年,为进一步扩大生产,中安创谷帮助其对接产业投资方,获得安徽省量子基金、赢初资本、中企金岭、弘博资本、合肥新经济产业发展投资共计5550万元A轮股权融资。

  这样的伯乐与千里马共奔腾的故事还有很多。

  2015年,由省投资集团、合肥高新区共同发起设立的安徽中安创谷科技园有限公司,按照“基地+基金+双创服务+离岸招引”的模式,打造了一套覆盖创业全过程、创新全要素的双创服务体系,为科技创新项目提供多维度、滚动式、立体化的创业服务,赋能众多安徽创新创业企业快速成长,一批创新创业项目从“想法”变成“产品”,一批创新型企业从“新秀”成长为“名角”,一批新兴产业由“独木”演变“成林”。

  “连续多年承办‘创响中国’安徽省创新创业大赛,在营造创新创业氛围、促进科学成果转化、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安徽中安创谷科技园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芳表示,“我们的定位是创新创业者的‘摆渡人’,就是要为企业提供融资、人才、产业等多方位的服务,厚培创新土壤,坚持‘育种育苗’,不断丰富和完善创新创业服务‘生态圈’,助力科创企业顺利度过初创期,实现快速发展。”

  精准滴灌“金融活水”,科创企业有了更强发展动力

  从决定扩大生产规模,到确定新的办公地点,再到购买新的生产设备,李志华最近忙得不可开交。

  “实验室已经基本搬走了,其他工作人员在这几天也要搬新办公室了。”走进合肥微纳传感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志华一边介绍一边拿来了各色传感器,只见传感器里的芯片仅有成人指甲的十分之一大小。

  “别看小,根据需求不同,它们可以识别气体以及气体流量,目前该产品可应用在汽车、空调、冰箱等多个领域,应用范围很广,市场需求量也很大。”今年三十出头的李志华告诉记者,创业3年后,产品实现量产,2018年当年营业额不到100万元,2019年营业额增长到800多万元,而去年这个数字增长到5000多万元。

  企业快速成长的背后,离不开“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

  “去年3月我们需要扩产,找到了中安创谷,并且一拍即合,一眼就看中了那边一套6000多平方米的房子。”李志华说。然而,在短时间内扩产,无论是购买办公场所,还是增加生产线、招聘员工,资金往往会成为瓶颈。

  不少创新型企业存在轻资产等情况,获取融资并不容易。幸运的是,微纳传感技术有限公司获得了1000多万元的融资租赁以及数千万元的基金支持。

  “去年,在中安创谷的帮助下,我们与多家融资租赁公司取得了联系,并且最终与中安租赁签订了合同,1000多万元的新设备已经到位了。”李志华说,“去年底,华颖基金向企业投资了数千万元。有了这些资金的帮助,企业可以甩开膀子加油干,既要招聘一些高端人才,也要更新产品,更好满足市场消费升级的需求。”

  “对于我们创客来说,企业快速发展,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合肥房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姜起,2018年初开始创业,经历了初创阶段,当公司计划扩大发展规模时,资金短缺、人才缺乏、市场拓展、品牌宣传等一系列问题都暴露出来,使公司的发展陷入了瓶颈期,“去年接触并搬进中安创谷,当年7月,在园区的协助下,公司成功获得了50万元的青年创业引导资金支持,及时解决了公司短期内资金周转的问题。”

  为推动金融资本要素对接创新成果转化全过程,中安创谷用足用好发起方资本优势,积极与省投产业基金体系对接,努力为园区企业引来“金融活水”。目前,省投产业基金累计投资项目75个,投资额49.5亿元,新增上市(过会)项目19家。同时,以中安创谷基金大厦为阵地,打造基金集群,为包括园区企业在内的省内外优质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大厦引入各类股权投资基金82支,基金管理公司62家,认缴资金总规模1411.31亿元,有力促进了创新创业发展和产业升级。

  科技创新“串珠成链”,产业发展激荡澎湃动能

  合肥马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安华米硬客公园的入驻孵化企业。

  “公司的核心技术是自主研发的MBlue万物互联系统,应用于数据的采集和传输。对我们而言,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对接格外重要。”马道科技创始人马冰在2016年全国双创大赛中,获得安徽省优胜奖,他告诉记者:“2017年,我们进入中安华米硬客公园,并且获得了华米科技旗下的华颖基金的支持,企业发展才步入正轨。”

  中安华米硬客公园是中安创谷与华米科技联合设立的安徽首家专注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孵化器,孵化了人工智能领域上下游企业50余家,马道科技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公司的发展获得了华米科技提供的供应链资源共享、在线销售资源支持、启动资金扶持等赋能和服务,这为我们朝更高目标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马冰说。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一个个大小企业如散落的珍珠,需要“串珠成链”才能绽放璀璨光彩。

  “围绕省级股权基金投资企业和中安创谷科技园产业龙头企业,瞄准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方向,不断丰富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王芳告诉记者,华米科技是全球智能可穿戴领域的龙头企业,省投资集团与其联合设立规模10亿元的智能硬件基金,通过“投资+孵化”模式集聚产业上下游企业近百家,年产值近百亿元。

  “从实际效果来看,串联起产业链上下游,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王芳表示,截至目前,中安创谷科技园一期已招引华米科技、启明星辰、中标慧安、铜冠信息、淳中科技、雷科防务、国信汇融等一批上市公司或其子公司,欧美同学会长三角海创中心、西安交大一八九六孵化器、合肥大数据产业园、天翅创众创空间、浙大孵化器等一批知名孵化平台100家优质企业入驻,2020年签约企业产值超过83亿元,实现纳税3亿元,带动就业超过2000人。

  省投资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我省创新资源丰沛,创业土壤肥沃,各类创新平台、项目、人才汇聚,集团以中安创谷公司为合作平台,在合肥经开区合作建设“中安创谷数科园”,在黄山市合作建设“黄山中安科创城”,形成了以双创社区功能服务地市创新发展的模式。同时,抢抓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建设重大机遇,在合肥打造更多“国际水准、国内一流”的高品质双创产业园区和服务平台,为安徽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新兴产业聚集地作出更多贡献。(记者 何珂)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50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