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长三角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长三角

江苏海门:厚植优势 积蓄动能 以真抓实干的作风赓续乡村全面振兴新实践

  2023年,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始终紧扣建设农业强区目标,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工程经验为引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一号文件精神,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积极担当作为,争当先行者和排头兵,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海门区连续四年实力蝉联省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第一等次,先后入选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全国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荣获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等多项国家级荣誉。

  强化顶层设计,“一号工程”夯实发展基础

  海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浙江“千万工程”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百村示范、农村人居环境千村整治”工程三年行动,坚持建设联抓,突出片区打造和示范引领,扎实推进农业强区建设、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入选省级乡村振兴创建名单示范镇1个、示范村7个,常乐镇“四村联建”区域被列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形成片区示范带动效应,抓点带面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农村户厕改造19852户(完成率108.51%)。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2%、生态河道覆盖率超过60%。

  聚力改革创新,“双轮驱动”推动挖潜增效

  科技与改革同向发力,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激发农村各类要素潜能和主体活力,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1+3”区域农技推广中心实体化运行,京海、普农等4家种苗企业被认定为省级特色优势种苗中心。实施“一镇一试点”改革,扎实推进常乐镇、正余镇全国农村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全面铺开海门街道、四甲镇南通市级乡村振兴试点工作。通过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强村十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十条政策措施”等多途径壮大村集体收入,增加农民收入,全区村均集体收入139万元,实现100万元全覆盖。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77。

  推动产业升级,“三个年”活动成效明显

  按照“乡村振兴示范建设行动深化年、农业农村重大项目突破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攻坚年”要求,推进海门山羊、绿色蔬果等六大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成功举办全省现代设施农业暨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推进会、农民丰收节暨“苏韵乡情”南通专场活动。实施农业农村重大项目38个,完成投资30.13亿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率南通第一。

  统筹规划布局,“四区联创”凝聚振兴合力

  持续培育25个南通市乡村振兴示范(先进)村,135个项目建设总投资约1.3亿元。常乐镇、四甲镇、悦来镇、海门港新区等区镇开展片区组团打造。坚持“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全省生态宜居美丽示范区”四区联创,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成功落地,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省级评审,创成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镇1个、示范村12个,入选省级特色田园乡村2个。

  聚焦精准发力,“五强农业”迸发蝶变活力

  围绕“综合产能强、科技装备强、产业主体强、功能效益强、竞争能力强”目标,2023年全年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3.3万亩,全区粮食播种面积79.59万亩、总产量25.84万吨,同比增幅0.4%、2%。积极打响“鲜活海门”区域品牌,强盛基地获江苏“好黄瓜”品鉴推介好基地。正余镇获评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四甲镇入选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悦来镇获评市级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

  2024年,海门区将继续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千万工程”经验指引,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委一号文件精神,聚力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海门样板模样,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迈上新台阶。

  突出三产融合,精准施策,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做好三产融合发展文章。一是固基础、抓关键,强化“品质农业”优势。始终把粮食安全摆在“头版头条”,持续推进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深入实施高标准农田“百千万”亩示范方建设,新建高标准农田1.68万亩、改造提升1.09万亩。抓好悦来镇1个万亩方、常乐等镇5个千亩方建设。深化区域农技服务中心建设,加大海门山羊等地方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做优“海蜜”甜瓜。二是补链条、提质效,树立“高端农业”标杆。围绕优质稻米等六大优势产业,发挥五大联盟作用,推进海门特色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加强肉羊、西甜瓜、蔬菜等6个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新建农业农村重大项目36个以上,年内完成投资额不少于30亿元。以“鲜活海门”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价值链。三是搭平台、强主体,打造“富民产业”特色。支持村级发展“一村一品”、镇级建设产业强镇、区级打造农业产业园区。推进四甲镇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和悦来镇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建设,积极储备区级以上平台1-2家。加快推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多途径壮大村集体经济,努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锚定薄弱环节,立行立改,加快补齐农村环境短板

  借鉴“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深化“百千工程”,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改善。一是坚持示范引领与面上整治相结合。开展“一镇一试点”,持续培育示范村,指导区镇加快推进特色化组团打造。通过面上环境整体提升,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打牢基础。新建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0个以上,打造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片区。二是坚持难点突破与全面提升相结合。加快补齐农村垃圾与生活污水治理、户厕改造等短板弱项,结合高标准农田等重点项目实施,全面提升乡村风貌品质。全面取缔不规范的垃圾收集设施。全面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运维率。完成1.75万户户厕改造任务。三是坚持阶段攻坚与常态长效相结合。抓好全面整治“攻坚战”,打好成果巩固“持久战”,不断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和“美丽家园 你我共建”“十个一”行动。

  聚力城乡融合,因势而谋,切实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优化多元投入机制,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发展。一是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调优镇村布局,提档升级基础设施。完成2000户农村住房改善,实施不少于6200户农户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65%。生态河道覆盖率达65%以上。全面提升乡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标准化水平。二是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持续加强区镇村三级社会治理综合服务机制建设,重点突出镇级平台示范建设、村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知农爱农、业务精湛、群众认可的“新农干”,发挥积分制、清单制作用,推动四治融合发展,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三是全面完善乡村振兴人才保障机制。落实《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完善乡村人才振兴工作体系,推动区级人才统筹培养引进使用,加快健全乡村人才管理与服务网络。持续推进“定制村干”、乡村定向师范生、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大学生返乡创业支持计划、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等。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实施技能乡土人才提升行动,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加强乡村工匠培育。(方晓莉 黄紫薇)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