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首页>地方频道>南京>要闻

南京科技镇长团牵线搭桥 4个月达成产学研合作金额超1亿元 七大产业团激活产才融合新动能

“你们企业干脆搬来南京吧!这边政策、营商环境都不错,我们技术沟通也方便。”

2月4日,南京市航空航天产业团团长招启军接到外地一家多旋翼飞行器制造销售企业的技术咨询电话。

2月5日,该企业相关负责人从外地赶来了南京,面谈企业搬迁落户南京事项。

一通电话、一天时间,从简单的技术咨询到企业整体搬迁落户,是什么促成企业决策发生如此大的转变?产业团的“智”,南京的“策”。

科技镇长团、“百校对接计划”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南京市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前,全市科技镇长团和“百校对接计划”工作推进会召开,省第十六批科技镇长团现场“交卷”。记者获悉,有别于此前的“地方团”,这批科技镇长团突破地域限制,围绕我市“2+6+6”创新型产业集群,以产业方式成团,重点聚焦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开展服务。自去年9月,数字经济、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集成电路、航空航天、未来产业、现代农业七大产业团成团至今,已走访企业1400余家(次),达成产学研合作金额超1亿元。

这些从高校院所、中央企业、部分国家机关及省有关部门遴选的骨干人才,是如何发挥智库参谋、桥梁纽带作用,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发展的?记者进行了探访。

立足自身专业

敲门问需,推动“一类问题”解决

“这些年来,我市有很多企业在航空航天细分领域表现优异。但产业整体还存在大而不强、有‘高原’无‘高峰’的短板不足。”招启军和团员“成团”后第一件事就是对我市航空航天产业进行调研摸底。调研发现,南京制造业基础雄厚,高校大院大所林立,科技创新先天优势明显,具备大力发展航空航天产业、发展低空经济的基础和优势。

摸清家底后,专家产业团开出“良方”——建立航空航天产业示范区,打造南京本土主机厂,建立一个从配套产品到主机生产制造再到市场销售的完整闭环产业链。

目前,示范区的各项筹备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中。“这两天一直在和企业、园区开会讨论这个事情,争取尽快把产业链各个环节打通。”招启军心中已有筹谋:示范区建立起来后,还要建立一个主机厂,设计、制造生产启直系列倾转旋翼飞行器。这种类型的飞行器具备狭小空间垂直起降功能,俗称可以“旱地拔葱”,又能高速前飞,是“直升机+飞机”的混血儿,可应用于城市医疗运输、应急救援、低空经济平台等多种商业航空场景,市场规模可达百亿元级。

从高校、单位走向产业,包括招启军在内,这些“教授团长”“博士团员”迅速完成角色转变,把企业需求和产业需要作为靶向,精准“把脉开方”、建言献策。

在溧水区,市现代农业产业团副团长赵春青走访发现,由于缺乏专业的农业技术指导,农民往往无法准确识别病虫害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有次走访发现一户农户的温室大棚小番茄出现了根腐病,一个大棚约四分之一的番茄苗枯死。这恰好是我的专业方向,就现场给予了专业指导。经反馈,新一批的番茄苗已经没有发生根腐病。”赵春青介绍,办好这一件事后,产业团通过开展大走访活动,建立了重点人才库和人才需求库等,着力推动农业技术指导和先进的科研成果尽快落地,助推三农发展,着力“一类问题”解决。

“第十六批科技镇长团由‘地方团’转变为‘产业团’,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团团长卜建介绍,在产业指导员对接指导下,市智能制造产业团积极对接市级专班,发挥专业优势,服务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发展壮大。其帮助智能制造装备重点头部企业南京恒立引进多位高层次技术人才,有力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据不完全统计,去年9月以来,科技镇长团成员走访企业1400余家(次),签订合作协议145份,达成产学研合作金额超1亿元,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87人(个)。

担任桥梁纽带

嫁接资源开展校地合作

教授、博士的背后,是一门学科、一座学院、一所甚至几所大学,是丰富而深厚的创新资源。

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这是一个知识密集型产业,具有“三高一长”特点,即: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长周期。近年来,生物医药产业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竞争的焦点赛道之一,南京始终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

“企业有技术需求,我们就依托个人‘朋友圈’‘校友圈’,去匹配科技人才资源,促进产学研务实合作。企业有金融需求,我们也有金融人才,来嫁接后方资源,为企业发展输送金融‘活水’。”市生物医药产业团团长纪勇介绍,产业团的团员配置颇为用心,12名团员中,9名团员均来自高校相关专业和相关重点实验室,还有一名来自中央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干部。

显然,纪勇深谙“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道理。4个月时间,市生物医药产业团立足团员专业优势,已先后接洽卓护生物与南京中医药大学、恩泰医药与省中医药研究院等产学研对接项目6个,推动高校研究成果在企业转化落地;成功招引吉林敖东药业集团子公司、南师大校友企业江苏云慧智科落户南京;为72家生物医药企业提供免费的省市两级统保平台出口信用保险保单,覆盖出口金额1.2亿美元;为18家生物医药企业提供信保项下融资增信,累计金额超过1亿元人民币。

市数字经济产业团也利用自身优势,助力校地深入融合,推动多家研究院落地运行,一批校友科技创新项目转移转化。“南大碳中和研究院和南京南智碳中和研究院已经落地并实体化运行。我们还推动鼓楼区和南京邮电大学战略合作落地,校地联合成功申请工信部5G应用安全创新推广中心,共建空天地海物联网通信技术研究院;推动南大声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果在鼓楼区落地转化,重点研发新型声扩散体器件……”推进会上,市数字经济产业团团长俞红海对校地合作项目如数家珍。

市集成电路产业团团长郭坚则和记者分享了一则趣事,“有一天,一位南理工校友、院士团队的核心成员,给我打了电话,他正从南京路过准备去苏南考察一个开发区。当时我立刻意识到这是个好项目,别放走了,立马跟人家推介我们南京,上午11:00打的电话,下午2:00我就带着核心成员一行去江北新区研创园实地洽谈了。”

集聚创新要素

引入硬核实验室赋能产业发展

七大产业团在聚焦当前产业发展的同时,更放眼长远谋布局、求实效,为未来发展添薪蓄力。

“我们每任团长、团员必须着力于‘深’发挥于‘远’,要不断集聚创新要素,为产业长远发展打造汩汩不断的‘源头活水’。”2月5日下午,郭坚刚刚结束一场会议,他告诉记者,会议讨论的是一家高校重点实验室的整体引入江北新区事项。“从早上9:30一直讨论到中午1:30。以产业应用为导向的‘硬核’实验室是产业创新的重要支撑,如果能顺利整体引入,与相关学会、协会、校友会、孵化器、加速器、龙头企业协同起来,江北新区打造特色一流的模拟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将有坚实基础。”

郭坚介绍,当前,我市集成电路产业基本形成以江北新区、浦口为核心,江宁、雨花台、玄武各有特色的“一中心、多基地”产业布局,其中,位于江宁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以第三代半导体为主,依托55所和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平台,科研力量充沛。江北新区主要聚焦高端设计及服务产业,浦口区主要聚焦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和设备制造产业。要在IC设计、封测领域打造国内一流优势与特色,需在“研产贯通”上着重发力。

对此,市集成电路产业团积极破题,集成引入科技创新资源。除了实验室,去年,产业团还积极推动南京邮电大学与浦口顺利签约共建南邮集成电路学院。学院直接建在产业园区,师生与龙头企业面对面交流,实现人才与产业的“无缝对接”。

市未来产业团团长吴凌尧则把目光瞄准了人才。过去几个月,市未来产业团已累计引进省级以上人才计划入选者32人;并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引进“双一流”高校应届毕业生200余人,培训各类人才243人。

接下来,七大产业团将聚焦市委“3610”目标任务等中心工作,立足“2+6+6”创新型产业集群需求,围绕校地校企共建创新联合体、高层次人才引进、大创新平台搭建等重点工作,精准施策,切实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做好科技顾问、产业专家、人才管家,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谱写“强富美高”新南京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贡献力量。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04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