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

首页>地方频道>合肥>要闻

20年,无数创新梦从合肥“市长奖”启航

  从2003年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设立“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合肥“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至今已连续举办十八届,无数的创新梦想从这里启航。

  20年来,一批又一批合肥学子从“市长奖”中汲取养分、坚定信心、找到“热爱”,并在创新这条路上走向更深、更远处。2023年,合肥成为全国首个将“市长奖”写入地方立法的城市,本土青少年科技教育发展势必将更上层楼,科技后备人才更将加速成长、扩容。

  20年前,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创立

  2003年10月28日,来自合肥一中的张苏予、潘凯、朱元睿和合肥市职业教育中心的陈海涛四名学生站在聚光灯下接过了由时任合肥市市长签名的获奖证书和3000元人民币奖金。展开获奖证书,上面印着一行大字——“合肥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

  这是合肥首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颁奖大会的情形,自此,代表着合肥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最高荣誉的合肥“市长奖”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当年,合肥继北京、上海之后,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设立“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获奖者主要从年度“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以上获得者以及安徽省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五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以上获得者中选拔,每次奖励不超过10人。

  能获得由市长颁发和签名的科技创新奖项,这可是一种莫大的认可和荣誉!“市长奖”相关消息一出,立刻在全市中小学生和老师家长间引起轰动,也激发了更多孩子的创新热情。

  在2004年合肥第二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评选中,最小的获奖者,来自合肥市和平路第四小学的裘韦华旻,只有11岁。他的获奖项目“电子防盗包”,灵感源于他和妈妈逛街时,妈妈的钱包被偷。又在触摸式门铃的启发下,他发明了一旦小偷触动就会发出报警声的防盗包。

  从“求知者”到“授道者” 传递科学精神

  正是基于这样对每一位青少年敢于奇思妙想、乐于学习动手的“珍视”,“市长奖”点燃了很多孩子的创新梦。

  2009年,合肥45中学的学生徐沁怡获得了当年的合肥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回忆当年情形,她仍记忆犹新。“我先是在学校的科技创新社团里跟着老师一起学习、练习,包括创新的思维、动手创造能力等。获奖那天,时任合肥市市长亲手颁奖给我,然后和我们合照,当时太激动了。”

  如今,徐沁怡已经是北京大学的一名助理教授、研究员及博士生导师,所研究领域包括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环境与能源安全等。徐沁怡表示,“市长奖”的参与及获奖经历,让她对于自己的兴趣更加明确。

  “一定要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选择自己非常热爱的事业。当然,也要给自己尝试的机会。”在徐沁怡看来,职业道路的选择可能有很多影响因素,但最为重要的是兴趣。“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会带来幸福感,正如当年参与合肥‘市长奖’的经历一样。”徐沁怡表示,做学术是一件忙碌的事,但是也让自己非常快乐,在学术领域新的探索与发现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远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如今,徐沁怡也从一个求知者成为了一名授道者,对她来说,这也是一种创新精神的传递。“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从小到大遇到了很多非常好的老师,他们在我人生的重要节点上给予过我非常多有益的指导与帮助。所以现在我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学生,尽我所能地将力量传递下去。”徐沁怡说。

  新的创新力量,正在“生根发芽”

  “市长奖”的力量正在不断“生根发芽”。

  2022年,合肥市第十八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合肥一中学生白博之凭借有关分形几何与分形测量的一篇论文斩获殊荣。当年,经过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际科技交流项目遴选暨ISEF冬令营选拔,他还入选了中国科技创新国家队,代表中国参加了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取得优秀成绩。

  “数学是科学的基础,是思维的体操!”白博之告诉记者,高一时,他就对数学产生了浓厚兴趣,特别是分形几何学,“分形几何对我来说是一种非常神秘又富有美感的图形,所以激发了我在这方面探索的动力。”随后,他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聆听了不少教授讲座,“我对数学的视野被极大地拓宽了,他们的引导与启发让我非常受益。”

  不过,白博之坦言,这则获奖作品来的并不容易。

  “为完成这项研究,我需要先学习大量英文文献,因为涉及许多数学、几何等专业性英语词汇,得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去理解、记忆。”白博之说,研究还要运用到编程技术,自己就又从一名编程“小白”从头学起。“参奖过程中,父母和学校老师一直关心鼓励我。领奖那一刻我无比激动,因为这是对我莫大的鼓励和鞭策,这也让我更坚定了探索未知科学的理想。”

  就在领取“市长奖”的过程中,有一个环节让白博之至今难忘,那便是与“市长奖”同期颁发的2022年合肥市最美科技工作者奖项。“当时我在台下看到这些真正的科技工作者,非常敬仰。他们是真正在科技领域做出了卓越成绩的,我也意识到‘科学家’的分量很重,前进的道路也很漫长,保持纯粹才能走得更远。”

  保持着高中时期对于数学的兴趣,今年高考后,白博之选择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攻读数学与金融双学位。“‘市长奖’等一系列参赛经历,让我对未来发展方向越发坚定。”白博之说,如今,希望自己先能脚踏实地把两个领域的知识学扎实,潜心钻研,未来能运用科学知识,真正为社会创造价值。

  成为全国首个将“市长奖”写入地方立法的城市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合肥自2003年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设立“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以来,至今已连续举办十八届,共有121名优秀学生获此荣誉,更有无数的创新梦想从这里启航。

  20年的“市长奖”发展,收获的不仅是100余名小创客和一批创造成果。更令人欣喜的是,在“市长奖”的引领带动下,整座城市的科创生态正日益完善,尤其是在校园里,科创热已蔚然成风。

  合肥六中是诞生“市长奖”选手的一大重地。“这些年来,合肥六中的科技活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我们已经有20多位同学获得‘市长奖’,获奖数量处于全市领先位置。”合肥六中科创中心教师鲍康胜从事科技创新教育工作已经20多年,在他看来,高中阶段的科技活动,往往对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很大影响,很多孩子的人生轨迹甚至会因此改变。

  从今年7月1日开始,《合肥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为提升合肥市青少年群体科学素养,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市、县(市)区科学技术协会应当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织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县(市)区长奖评选。

  合肥因此成为了全国首个将“市长奖”写入地方立法的城市。这一举措进一步广泛吸引了社会各方面对于“市长奖”的关注和支持,将构建出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社会化科普格局,让合肥“科里科气”的城市气质更加鲜明。

  “这一规定成为立足本土、固化合肥经验的一次有益实践,充分体现了合肥对青少年科技教育的高度重视。基于‘市长奖’的持续开展,合肥将进一步促进科技后备人才成长,夯实创新基础。”市科协有关负责人表示。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0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