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单位

首页>旅游峰会>第四届>获奖单位>小镇

扬中新坝:扩容“生态腹地”,留住文化记忆

   新坝镇位于江苏省扬中市西北部,是中国乡镇之星、全国文明镇、国家级特色小镇和长三角最佳文旅融合旅游小镇。

  一直以来,新坝镇被视为扬中市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其内核便是“电气智造”。

新坝工程电气产业集群.jpg

△ 新坝工程电气产业集群

  新坝镇是全国电力电气产业基地,镇内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0%,是扬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主要核心区域。2019年,新坝镇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智慧电气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在全国百强镇排行中位列第66位。

  在打造“电气产地”“智慧高地”的同时,新坝镇也致力聚集“生态腹地”实力,推进生活、生态、生产“三生”融合一体化。

  新坝先后打造中国电气博物馆、中国职业装博览馆、中国民族乐器陈列馆、陈履生博物馆群等一批文化景点,建成新坝公园、渡江文化园、梓阳植物园、滨江湿地公园等生态景观,串联形成了“观山望水”的红色旅游风光带。

  梓阳植物园

  在长江的下游、扬中岛的西北,新坝梓阳植物园滨水而居。

  推门入院,亭台轩榭,小桥流水,翠竹林中青瓦白墙若隐若现。

短版 中国新坝(水墨片花)压缩1920[00-05-45][20201209-140835178].jpg

△ 新坝梓阳植物园

  梓阳植物园集观光旅游、生态保护和艺术创作为一体。露天空间里,盆景和园林艺术将自然风景纳入了一方庭院中,打造出了“移步换景”的现代精品园林。而另一侧的梓阳书画院,则陈列着众多名家书画,营造出了浓厚的中华文化氛围。

  2008年,为大力发展新坝镇的文化产业,推动沿江开发和生态岛城建设,扬中籍旅澳华人、中国新能源领军人物杨怀进投资1000万美元,用于开发建设梓阳植物园。

  梓阳植物园一期建设约有百亩规模,建设同期还成立了梓阳书画院。迄今,梓阳书画院已组织了多期书画创作活动,院内还收藏了部分国家和江苏省内书画名家的作品,是江苏省美术馆创作基地和扬中市书画协会创作基地。

短版 中国新坝(水墨片花)压缩1920[00-08-58][20201209-140650569].jpg

△ 新坝梓阳植物园俯瞰

  未来,梓阳植物园还将继续进行二期和三期的开发建设,打造长江游览观光码头、长江书画创作外景等一批景点,开发长江游览观光和书画创作项目。

  公路风景线

  行走在新坝镇三栏公路上,宽敞的沥青混凝土路,两旁的水杉木笔直挺拔、绿叶葱茏,构成了“路在村间展、人在景中行”的景象。

  近年来,扬中市围绕“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市)的创建目标,不断推进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发展,坚持“一路一风景、一路一品牌”,让交通线变成服务百姓出行、促进文化兴盛的风景线。

微信图片_20201210091021.jpg

△ 新坝镇农村路

  三栏公路(X105)就是扬中市“四好农村路”建设的一个缩影。

  三栏公路分为红联村-双新村路段和双新村-新治村路段,这条里程10多公里的公路起点明珠广场,讫点S238交叉口,贯穿了8个行政村。作为扬中一桥连接新坝镇的重要通道,这条路达到了“三级公路标准”,是扬中市县道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方便出行的功能之外,这条路更是“变交通线为风景线”,靓丽的风景线极大地提升了群众出行的愉悦感和幸福感。

  尤其是双新村至新治村路段,路面被拓至13米宽,实施了路宅(田)分家,安防设施完善,路域环境整洁美观,沿途连接了扬中市的乡村振兴示范村新治村、红色旅游点渡江文化园、陈履生博物馆群等多个生态和文化景观。

  陈履生博物馆群

  陈履生博物馆群由扬中乡贤陈履生与新坝镇人民政府合作共建,室内展厅总面积3000平方米,囊括了陈履生美术馆、汉文化博物馆、竹器博物馆,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乡村博物馆群。

微信图片_20201210091024.jpg

△ 汉文化博物馆

短版 中国新坝(水墨片花)压缩1920[00-08-05][20201209-140502665].jpg

△ 陈履生美术馆

  三个展馆以竹为建筑立面,以江南烟雨和山水为设计灵感,营造出一种“看山非山,似云非云”的抽象美感。

  三馆当中,竹器博物馆是最具特色的,也是国际竹藤组织所属50个成员国中的第一座竹器博物馆。展馆内划分生活馆和生产馆,3000余件展品用密集展陈的方式,直观反映了竹器发展的时代轨迹,介绍了扬中竹器发展历史的地方特点。

  历史上,竹编是扬中的特产工艺品。竹器和竹文化承载着扬中人挥之不去的乡愁和记忆。

  据记载,上世纪初,新坝人郭国兴曾编《二龙戏珠》竹席,斩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在扬中百姓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作业里,竹编菜篮、米筛、凉席、匾子、箩筐、茧篮、畚箕等亦结实耐用、朴素美观。

  扬中岛本是人烟稀少的长江太平洲,明清时期居民大规模迁入,价廉物美的竹子受到当时太平洲人民的广泛青睐。

  太平洲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淡竹生长旺盛。这种扬中本土竹材,韧性强、可塑性好,是制作竹编艺术品的绝佳材料,曾有人用“薄如蝉翼”一词来形容淡竹削片的坚韧与灵性。繁荣的竹制品交易市场和丰富的优质原材料吸引了大量身怀绝技的竹篾匠人,他们在扬中安家落户,把手艺一代一代地传承了下来。

微信图片_20201210091005.jpg

△ 用“竹”作建筑立面的博物馆群

  改革开放时期,扬中经济飞速发展,鱼塘、河蚌繁殖池等设施急需用竹,大量粗壮结实的毛竹涌入扬中市场,扬中的竹子市场出现多样化发展的趋势。

  上世纪八十年代,扬中县(1994年,扬中撤县设市)全县淡杂竹种植面积达一万多亩,光是竹器厂就有6个、竹编社员四千多人。以长旺公社十大队竹器厂为例,该厂常年生产外贸产品四万多件,无一退货,外贸收购额高达120万元。

  然而竹编产业的繁荣没有维持多久,后来扬中竹编技艺也日渐衰颓,濒临失传。2006年,扬中竹编被正式列入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短版 中国新坝(水墨片花)压缩1920[00-08-53][20201209-140639366].jpg

△ 新坝日落江景

  今天,在陈履生博物馆群的竹器博物馆内,陈列了竹床、竹扁担、竹萝筐、竹柄钉把、竹凳、竹椅、竹提盒等等,诺大的展厅仿佛一个“竹之家”。在很多老一辈的扬中人看来,这些都承载着满满的乡愁和记忆。

  正如馆长陈履生所言:“要让来到这里的人,每一脚踩下去,都能停下来,让心回到历史节点上。要让来者感觉到,这里不是一个已经被时光抛弃了的空间,而是一个历经风雨、证明着千年沧桑的舞台。”

  图片来源:扬中市新坝镇供图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669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