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长三角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长三角

安徽:“绿色”江淮释放发展新动能

  央广网合肥5月6日消息(记者徐秋韵)立夏时节,万物生长。绿色江淮,放眼拾“景”。新安江水碧悠悠,成为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合肥跻身“国际湿地城市”,水中国宝长江江豚再现皖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近年来,安徽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显著改善,江淮大地水越来越清、岸线越来越绿、产业和能源结构趋优,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

W020230507262014955621.jpg

皖南川藏线(央广网发 宁国市委宣传部供图)

  做美“水清岸绿”文章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暖春时节,行走在长江贵池段,堤下江水逶迤,堤上草木葱绿。安徽池州贵池区拥有76公里长江岸线,是全省长江大保护的重要区域。

  “我是视频指挥调度中心,我们发现在江口轮渡码头有可疑情况,请你赶去查看。”在池州市贵池区长江禁捕视频指挥调度信息中心里,工作人员操作鼠标,就能通过多元联合指挥调度平台查看贵池区主要江段的实时影像。在发现涉渔事件时,拿起对讲机,就可以及时调度离现场最近的禁捕执法人员和信息员。

  池州市贵池区在全省率先建成长江禁渔视频调度指挥中心,在该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中队中队长史雨生看来,智能化三级调度系统、半小时快速反应体系让渔政执法更加“精准化”,实现对违法钓鱼、捕鱼行为的快速反应和精准打击。

  “十年禁渔”是扭转长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关键之举,2022年,长江贵池段两个监测点监测到的鱼类资源密度相比禁捕前(2020年)增加287%。“现在我们经常看到黑压压的鱼群在江边翻滚,时不时就能在江面发现江豚逐浪的身影。”史雨生亲眼见证了这些年长江上发生的变化。

  一边要打好碧水保卫战,一边也要安顿好渔民生计。贵池区涓桥镇退捕渔民刘云、章登柳夫妇过去在秋浦河以捕鱼为生。主动退捕上岸后,获得退捕渔船、渔具回收补偿补助资金13余万元,并享受社保、医保政策补贴。在当地政府帮助下,夫妻二人还在秋江街道梅里社区租赁了20亩土地从事大棚种植,建成蔬菜种植园、草莓采摘园。

  “捕鱼是凭运气,收入不稳定,有时运气不好,常常愁得晚上睡不着觉。”对于上岸后的新生活,刘云感慨不已:“现在,靠着种植蔬菜和草莓,每年都有十几万元的收入。收入稳定了,心里也踏实多了。”

  为消除长江污染隐患,安徽还全面排查整治长江入河排污口,已完成溯源分类,并实施沿江1公里、5公里、15公里“三段线”分级管控措施,严守污染物入江“三道防线”。

  共护一江碧水,如果说“禁捕”“治污”是做“减法”,那么“添绿”就是做“加法”。一“加”一“减”,美丽安徽的图景在眼前呈现。

  2021年3月,安徽全面启动实施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并印发建设四条生态廊道的政策性意见。与此同时,为打造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屏障,安徽统筹推进皖南、皖西两大区域生态保护修复。两年来,“四廊两屏”涉及县(区)完成人工造林41万亩、封山育林227万亩,成功创建1个国家森林城市、7个省级森林城市、118个森林城镇、1252个森林村庄。

  “通过实施四条生态廊道建设工程,统筹推进沿线林地、湿地、各类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修复,努力打造水清岸绿、城乡共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廊道。”安徽省林业局副局长齐新表示。

  做实“产业优”文章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能源、产业等结构的优化调整,为安徽的“绿色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实现了生态与发展、富裕与美丽的双赢。

  “在300MW煤电机组里,我们可以做到掺多少氨,对应的就能减多少碳,目前最高可掺氨35%。”近日,安徽省能源集团公司携手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共同对外发布:双方在铜陵联合研发的燃煤电厂大比例(掺氨10-35%)、长时间、高稳定性掺氨燃烧降碳技术,在现役300MW煤电机组试验取得重大突破。

  当前,燃煤发电仍是我国碳排放第一大户,推进燃煤电厂锅炉大比例掺氨清洁燃烧的工业化应用,有助于加快对化石能源替代,实现“3060”双碳目标。

  近年来,安徽坚持把产业绿色转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坚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及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两手抓、两手硬。

  位于安庆的华茂集团智能纺纱工厂有着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智能纺纱生产线。集团先后投入14亿元进行车间绿色智能化改造,产能提高近三成的同时,能耗却降低了25%。

  马鞍山市经信局投资与规划科科长黄远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马鞍山市计划实施亿元以上技改项目140个,力争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27%,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在安徽芜湖,我国最大的水泥建材企业海螺集团不断推动水泥产业从“灰色制造”向“绿色智造”转型,在行业率先建成全球第一个水泥窑尾烟气碳捕集纯化项目、全球第一个水泥全流程智能工厂、全球第一个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系统等,成功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

  一次次技术改造、设备升级,不断为企业发展蓄势赋能,让传统产业“脱胎换骨”。

  新动能既来自于“老树发新芽”的传统产业提档升级,也来自于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在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的安徽文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智慧教室里,图像识别技术可以对学生的动作进行实时统计分析,并自动生成分析报告,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状态。公司专业从事教育信息化及人工智能教育装备生产,其纳米智慧黑板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首位。

  该企业总经理左雪介绍,公司每年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已先后获得各项专利、资质1200余项。围绕智慧校园整体解决方案,以文香为龙头引领生态链式集群发展的文香智慧产业园可带动上百家企业入驻,逐步形成教育信息化、教育智能化等产业集群,目标实现年产值过百亿的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基地。

  在刚刚出炉的安徽16市一季度GDP数据中,多个皖江城市成绩亮眼:芜湖一季度GDP排名皖江城市之首,池州增速位列第一。目前,皖江地区已经汇聚了全省66%的经济总量,70%的制造业利润和新兴产业基地,80%的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安徽发展水平最高、创新活力最强、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

  做足“农旅融合”文章 绿色颜值变绿色产值

  伴随着安徽田间地头“含绿量”的不断上升,乡村振兴的步伐也愈发有力。

  “东风吹暖柳枝柔,十里青山绕夹沟。”这是明代曾棨赞美安徽宿州市埇桥区夹沟镇的诗句。夹沟镇十里青山,一脉龙泉,风光秀美,被誉为“皖北小江南”。

  镇头村坐落于夹沟镇北部7公里处,三面环山,自然景色秀美,水利资源丰富。从附近的山坡俯瞰下来,镇头水库犹如一块晶莹剔透的无瑕美玉镶嵌在村落里,因其水源来自镇头寺内的珍珠泉和寺外的呵泉,清澈甘甜的泉水千百年来滋润了镇头这片富饶的土地,闻名遐迩的“夹沟香稻米”就盛产于此。

  埇桥区夹沟镇持续走农文旅融合之路,以发展生态农业为媒介,打造特色农产品,结合当地丰富文化旅游资源,积极探索“农业+文化+旅游”等新业态、新模式,形成“一条龙”式产业链,打造农文旅融合“新品牌”。

  而这仅是安徽坚持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之路的一个缩影。

  在安徽,曾经贫穷落后的乡村纷纷抢抓机遇,利用生态优势、邻水优势等,打造炙手可热的乡村旅游景点。许多农民吃上了“旅游饭”,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时下的安徽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3000多亩茶园全面开采。

  谁也不曾想到,曾经的大山深处的贫困山村会变成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地处大别山区的安徽金寨花石乡大湾村走出了一条“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的农旅融合发展之路,成了“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的明星村。2022年,大湾村共发展民宿45家,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了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7038元。

  安徽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步伐,做大做强区域特色产业,深入实施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58”行动计划,皖北着力发展品牌粮食、畜禽、蔬菜水果、道地药材等产业集群,皖中着力发展优质稻米、蔬菜、畜禽、水产品等都市型高效农业产业集群,皖西南着力发展畜禽和茶叶、中药材、食用菌等林特产业集群,实现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串珠成线、块状成带、集群成链。

  一幅幅美景、一组组数据勾勒出安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结出的累累硕果,也彰显出安徽坚持绿色发展的决心和毅力。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随着生态之“美”、产业之“绿”、城乡之“兴”,安徽将不断激活绿色发展红利和绿色生态福利,为高质量发展绘就最美底色。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5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