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长三角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长三角

代表委员浙江视角解读报告热词:“八八战略”引领我们前行

  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举国关注的焦点。报告中的许多热词,对浙江人来说熟悉又亲切。在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阔步前行的浙江,这些热词早已成为生动的实践,浙江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今年是“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站上新起点,立足新方位,浙江如何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牢牢把握深入实施“八八战略”、以“两个先行”打造“重要窗口”的大逻辑,更好发挥优势、补齐短板,为全国大局作更大贡献?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热词:民营经济

  报告摘要: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浙江实践: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数量浙江已连续24年居全国首位。2022年,浙江在册市场主体达943万户,净新增市场主体74.9万户,比上年增长14.7%。去年,浙江坚持“全面顶格、早出快出、能出尽出、精准高效”,先后出台五轮“5+4”稳进提质政策;加大减税降费力度,为市场主体减负4000亿元以上。

  全国人大代表、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

  这些年来,浙江民营经济实力持续壮大,成为发展的主力军、创新创业的主战场,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显著优势。今年,省委省政府还把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作为“一号工程”,让我们感到特别温暖。

  如何助力民营经济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法治营商环境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目前,浙江、山东等省份已经出台了民营经济发展相关的促进条例,其他一些地方也起草了类似条例。中央也出台了民营经济发展政策,但尚未进入法律层面。

  我建议,将宪法确立的鼓励、引导、支持、保护民营经济发展的原则细化,将中央和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的政策上升为法律,从法律层面进一步保障民营企业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实现民营企业产权刑法平等保护,完善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法治环境。

  热词:科技创新

  报告摘要:增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施一批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好高校、科研院所作用,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

  浙江实践:去年,我省创新发展能力大幅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上升到全国第4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提高0.58个百分点,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8%。大科学装置实现零的突破,之江实验室等纳入国家实验室体系,10大省实验室和10大省技术创新中心完成布局,获得国家科技奖60项,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3.9件。

  全国政协委员、之江实验室副主任鲍虎军:

  作为一名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工作者,这些年我深切感受到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当前,浙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科技投入和政策制度打造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新型实验室体系、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高能级科创平台和人才培养载体,着力建设三大科创高地,形成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浓厚氛围和强大合力。

  加快打造高水平创新型省份,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十分重要。围绕科技前沿和重大战略需求,下一步,浙江要持续加强科技创新投入,重点围绕科技前沿和重大战略需求,发挥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的创新效能,为高质量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动力。同时,要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的制度体系,探索建立多模态的协同研发和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形成产学研一体的技术创新组织体系,有效支持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热词:数字政府建设

  报告摘要:不断优化服务,推进政务服务集成办理,压减各类证明事项,加快数字政府建设,90%以上的政务服务实现网上可办,户籍证明、社保转接等200多项群众经常办理事项实现跨省通办。

  浙江实践:去年,我省以数字化改革引领系统性变革,全力推进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文化等建设。累计上线运行143个省级重大应用,涌现出“浙医互认”、“浙警智治”、“关键小事智能速办”等一批标志性应用成果。

  全国政协委员、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朱新力: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准确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不断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浙江是数字政府建设的先行地,这些年我省通过推行“四张清单一张网”“最多跑一次”等创新实践,持续提升数字政府治理效能,加快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今年,浙江明确提出要实现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大突破。在这个背景下,数字政府建设如何实现更大跨越?我认为要围绕系统建设集约化不足、协同性不够、智能化不高等问题,打造中国式现代化政府管理服务体系。通过探索覆盖全国的一体化、智能化“数字政府平台”,尽可能打破条块分割、部门藩篱、上下壁垒,形成“全场景在线”“自动化流转”“闭环化管理”的数字政务新模式。同时,要坚持科技创新和现代政府治理体系深度融合,探索打造“政府智慧大脑”,深度赋能政府科学决策、有效治理、高效服务,推动“数字政府”向“智慧政府”迈进。

  热词:现代化产业体系

  报告摘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加快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

  浙江实践:浙江提出高水平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去年,浙江着力推动工业企稳回升、动能转换,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3%左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5%、6%和10%。去年,浙江成为全国首个拥有超千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省份。

  全国人大代表、余姚市委书记傅贵荣: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是我特别关注的内容。我省中小企业数量位居全国前三。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这支队伍,是浙江经济破难而行的一支可靠力量,也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一环。

  余姚作为一个工业强县,集聚了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我们打算从建强高能级产业集群入手,为浙江大局、全国大局多作贡献。目前余姚在关键基础件、新材料、汽车制造、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五大产业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已达163家,成为了“35”千百亿级产业集群主力军。接下来,余姚将深入实施省委提出的三项“一号工程”,坚持创新提速、产品提质、数智提效,让“专精特新”企业继续提质扩面,加快构建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关键支撑的制造体系,对周边地区也起到积极的辐射带动作用。

  关键词:区域发展平衡性

  报告原文: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支持经济困难地区发展,促进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鼓励有条件地区更大发挥带动作用,推动形成更多新的增长极增长带。

  浙江实践:推动山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实施新一轮“山海协作”,加强新型帮共体建设,提高“产业飞地”“科创飞地”“消薄飞地”建设质效;精准迭代“一县一策”,推动山区县做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海岛县完善“一岛一功能”布局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景宁畲族自治县委副书记、县长蓝景芬:

  区域协调发展既是浙江推动共同富裕的独特优势,更是巨大潜力所在。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征程中,省委省政府一直把山区县作为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去年,更是把景宁作为全省唯一的山区县样本,专门出台实施方案,赋予景宁走山区县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特色之路重大使命,让景宁先行探索出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面对这一历史性机遇,我们坚定不移走以县城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去年全县居民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分别达6.9%和8.6%,增速均位列全省山区26县第2位,城乡收入倍差缩至1.83,位居全省山区26县前列。

  推进共同富裕,产业振兴是关键。以民族药产业为例,作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畲医药虽然发展迅速,但在理论研究、疗效推广、产业建设等方面还存在差距。聚焦用足用好这份独特资源,我们要加快培养高层次人才,加强畲医药基础研究,推进科研攻关与产品研发,健全产业链,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畲医药品牌,进一步推动畲医药的产业化发展。

  热词:文化惠民

  报告摘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向社会免费开放。

  浙江实践: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24个项目入选第五批国家非遗名录、实现“五连冠”;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实现五级全覆盖。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杭州亚运会筹备工作,56个竞赛场馆和31个训练场馆全部竣工验收。

  全国政协委员、杭州歌剧舞剧院院长崔巍:

  浙江有南湖、南宋、良渚、河姆渡、上山等文化资源,丰厚文化底蕴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浙江精神。与此同时,浙江还有较成熟的文化硬件设施,全省已建立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文化是书写历史的,必须在起步时就做好规划传承工作。近年来,各地广泛开展乡村振兴、推动精神富有,挖掘本土文化内涵,但实际推进中存在缺乏创意和独特性等问题。

  能够让人亲近、理解、有鲜明特色的文化,才会被保护、传播、传承。浙江拥有西湖、大运河、良渚三大文化遗产。我们要鼓励让文化遗产离百姓更近一些,鼓励每个人运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向世界讲好浙江的文化故事。

  共同富裕不仅是物质富裕,更追求精神富有。今年的亚运会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后亚运时代,应当落实场馆“建在群众脚下”的初心,高效合理持续利用好亚运场馆,进一步丰富体育场馆的公共资源属性。

  热词: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

  报告摘要: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深入实施“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建设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接续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浙江实践:浙江大力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支持省属高校“双一流”建设,支持浙江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支持西湖大学等新型高校打造小而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完善“引育用留”人才工作全链条机制,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加快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支点。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院长欧阳宏伟:

  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建设,离不开高层次人才。扎根高等教育事业近20年,我深刻感受到,从省、市到县,浙江对高等教育、高层次人才的重视与日俱增。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我看来,科技创新的比拼,就是高层次人才的比拼,归根结底就是高等教育水平的比拼。

  我认为,推动浙江乃至全国高等教育办学水平整体提升,要格外重视拥有国际化视野的“塔尖”人才“引育用留”问题。除了吸引更多的国外留学博士回国,还可以通过“博士层级的中外合作办学”补充。我建议,从支持培养国际化博士人才的中外合作办学入手,助力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此外,继续加大力度扶持本地名校、加强校城协同、加快培育小而精的高水平研究性大学、引进境外优质大学资源,都是推动我国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建设,推动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热词:绿色低碳

  报告摘要:五年来,我们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浙江实践:建成全国首个生态省,省控断面优良水质比例提高15.2个百分点,设区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提高1.7个百分点,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提高10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高4.7个百分点,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和全国首个生态省,浙江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

  以天能为例,我们一直在打造绿色智造产业链和循环经济生态圈。目前,我们已经具备年处理100万吨废旧铅蓄电池的能力。每年可减少铅矿开采2000多万吨,再生60万吨贵重金属新材料,节约标煤超过12万吨,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多赢。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希望接下来各级政府能够进一步明确再生资源行业作为绿色产业的定位,加强产业支持政策协同,优化再生资源行业在增值税、财政补贴、绿色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推动国内再生资源行业快速发展。

  热词:长三角一体化

  报告摘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浙江实践: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一体化创新行动等六大行动,牵头推进数字长三角建设,高水平共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加快推进浙沪小洋山区域合作开发项目,加快联沪苏皖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建设,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

  全国人大代表、嘉善县大云镇缪家村党委书记陆荣杰:

  近年来,浙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大踏步融入长三角,和长三角其他地区的合作日趋紧密。长三角一体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每到周末,我们缪家村都会有很多来自上海、江苏、安徽的游客。很多政务服务事项,也可以跨省办理了。

  作为一名来自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农村代表,我希望长三角各地区能够在“三农”方面进一步加强村际交流合作。长三角的农村,尽管产业体系齐全、乡村业态丰富,但也受到土地、环境等资源要素较大的束缚。因此,大家可以取长补短、“抱团取暖”。

  比如说,村庄之间可以跨越地域空间限制,共同把区域范围内的优质产品资源整合起来,打造地区范围内的高端农产品品牌,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也可以把各自域内的旅游项目串联起来,一起开发精品旅游路线,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共同提高乡村影响力和旅游收入。

  热词:保障人民健康

  报告摘要: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组建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健全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和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努力保障人民健康。

  浙江实践:聚焦“保健康、防重症”,超前谋划定点医院、亚定点医院和ICU床位建设,准确落实国家第10版防控方案和第10版诊疗方案,全力救治新冠病毒感染者,切实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组建村社万支小分队开展暖心配送服务,实现有序转段、平稳渡峰。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人民医院院长葛明华:

  三年疫情期间,我省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措施,不断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水平,始终以最短时间、最小范围、最小代价处置每一起疫情。尽管疫情防控已经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但由于缺乏长期系统的监测评估,病毒感染后的危害程度、后遗症尚不明确,建立新冠感染后群体健康监测评估体系势在必行。

  我建议从健全监测体系、完善监测评估、加强科学研判等方面着手。完善多点触发监测预警系统,优化病例监测哨点的数量和类别,增加全国基层特别是农村地区的监测哨点数量,形成内容齐全、分布广泛、密度适宜的监测网络,科学指导下一波可能的疫情防控。同时,密切跟踪全球疫情和病毒演化进展,强化医防协同,从临床病例和社会群体两个维度综合分析,增强监测数据的政策转化力。

  此外,完善跨领域、多学科专家队伍,重点关注“长新冠”等新冠病毒感染可能造成的长期健康后果、经济社会影响和应对措施,提高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记者 戴睿云 陆乐 蒋欣如 黄珍珍)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45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