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长三角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长三角

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不久前发布 上海位列第四

  在不久前发布的第27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 27)报告中,上海位列第四。前进一名,对上海而言意味着什么?在未来的排名中,上海如何守住位置,甚至更进一步升入前三?

  国际金融人士主观评分较高

  在连续3期排名第五之后,上海在GFCI 27中前进了一位。不过,在这期榜单中,排名前十的金融中心有九个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评分降低,比如此前排在上海之前的香港、新加坡,评分就出现了较大下降,而上海相对降幅较小,实现了对前两者的超越。

  “这说明,受英国脱欧协议签署、中美贸易摩擦、香港局势不稳等因素影响,国际金融从业人员对于全球经济形势的预期较为悲观,因此调低了对主要金融中心的评分。”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与现代产业研究所研究员余鹏解释,他已连续多年参与全球金融中心指数的编制。

  GFCI的排名评分依据来自两方面,一是余鹏提及的世界各地金融从业者的主观评分,二是GFCI团队从国际公开报告中收集数据,并通过相关模型形成的客观评分。

  上海之所以评分降幅较小,余鹏认为,这与上海的主观评分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有关。去年,上海推出科创板,扩大金融开放,让国际金融人士对上海未来的发展有了更高预期。

  在主观评分的行业分类指标中,上海在银行业、投资管理和政府监督三方面相比以往都有所进步。余鹏表示,此分类指标是指来自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士对上海金融中心的评价。比如,在本期报告中,来自政府监管部门的受访者对上海的评价有所上升。“也就是说,国际上从事政府工作或监管工作的人士,对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了解程度越来越高,对其发展持积极态度。”

  同时,上海在银行业、投资管理的主观评分也排在前两位。其中,2017年以来,上海在投资管理的排名稳步上升,至本期位列第二,创历史新高。显然,这与上海打造全球资管中心的努力分不开,目前全球排名前十的资管机构均已落地上海。

  国际金融人士对上海的看好还显示在问卷调查的另一项结果中。在被问及“哪些金融中心在未来两年至三年会取得显著发展”时,上海被受访人士提及的次数,在近6期报告中,一直排名前三。

  客观评分提升空间不小

  虽然主观评分较高,但上海在客观评分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这或许会成为上海更进一步的关键。

  客观评分的依据主要包含了营商环境、人力资本、基础设施、金融业发展水平、声誉及综合等5大类138项具体指标。这些指标均来源于国际知名权威组织发布的报告,如联合国、经合组织(OECD)、经济学人智库等。通过对每一项特征指标单独评估,以期反映出一个金融中心的发展情况。

  本期报告中,上海在人力资本指标中的排名靠前。这说明,近半年来,上海在专业人才可获得程度、劳动力市场的灵活度、教育与发展、生活质量等体现人力资源竞争力的方面,越来越受到国际金融组织的认可。但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在营商环境、基础设施等指标排名上有所回落,这也提醒上海在未来的努力方向。

  “现阶段,上海需要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的背景下考虑全球金融中心建设。”余鹏建议,一是要稳定资本市场发展,提升市场信心;二是要持续推动金融业开放,落实开放承诺,成为全球金融资源最为稳定的聚集地;三是要继续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对标国际先进的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推出新一轮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政策。

  实际上,上海正在紧锣密鼓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2月14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和上海市政府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见》。多数业内人士认为,这份《指导意见》是上海冲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提升全球金融中心排名的“加速器”。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兼学术委员会主席李扬认为,《指导意见》30条措施背后的一大主线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另一大主线则是与更多国际规则进行对接。“此外,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清算结算、登记、反洗钱评估、信用评级等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性不断凸显,而《指导意见》强调了金融基础设施的国际化,这对上海金融中心的进一步国际化非常重要。”

  此前,上海还发布了优化营商环境3.0版,推出了36条具体举措,对企业关注度高、反映较集中的事项系统施策,加大了改革力度。随着这些举措的落地实践,上海未来在营商环境指标上的排名也值得期待。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128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