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市以“规范办校、教研立校、文化润校、安全护校”为核心的《亳州市中小学办好“四个校”提升学校管理质量实施方案》正式实施,同步推进《亳州市中小学上好“四堂课”实施方案》,通过制度重塑、资源整合与模式创新,构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减少日常考试测试频次
《亳州市中小学办好“四个校”提升学校管理质量实施方案》明确,坚持规范办校。招生上,义务教育学校严格免试就近入学,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普通高中属地招生,落实“公民同招”,严禁炒作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学籍管理严格执行“籍随人走”。
班额设定有明确标准,小学45人、初中50人、普通高中50人。义务教育均衡分班,起始年级不得考试分班,非起始年级不得重新组建升学相关班级。普通高中依规举办实验班等,公办普通高中严禁办复读班、招复读插班生。
减少日常考试测试频次,小学阶段不得进行期中考试,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不得面向小学各年级和初中非毕业年级组织区域性或跨校际考试,不得组织入学考、摸底考、周考、月考、单元考试等其他各类考试,不得以测试、测验、限时练习、学情调研等各种名义变相组织考试。普通高中严控考试次数。
为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我市细化了作息管理:小学上午上课不早于8:20,中学不早于8:00。晚自习初中不晚于21:00,高中不晚于22:00。寄宿制学校初中起床时间不早于7:00,高中不早于6:30。同时严格作业管控,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每日作业总量不超过60分钟,初中不超过90分钟,并明文禁止通过手机布置作业。
《亳州市中小学上好“四堂课”实施方案》明确要求中小学上好思政课、科学课、阅读课、体育课。在体育课设置上,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高中阶段学校鼓励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合理安排学生体育活动时间,全面落实15分钟课间时长,每天上下午各组织1次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利用走廊、校园“边角料”等打造“微操场”,并推动学校体育场馆与社会共享。
配齐配强专职教研员
《亳州市中小学办好“四个校”提升学校管理质量实施方案》明确,要完善教研体系。县区教研室建立学科教学研究指导组,学校建立由校长负责的教研工作领导小组,按要求设立教研组等,且名单需备案。
健全教研制度。学校制定课程实施、教师专业发展、教研工作三年规划,建立系列教研制度,加强全过程管理和反馈机制。建强教研队伍,配齐配强市、县(区)两级专职教研员,实行准入制度,加强培训和奖励。注重教研实效,发挥常规教研基础作用,落实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活动要求,提升活动质量。
坚持活动引领。举行教师综合素养能力大赛,完善名师工作室等工作机制。市级层面开展校本教研典型案例征集、优秀教研组、先进教研个人等评选活动,择优开展经验分享,特别突出地形成校本教研典型案例在全市推广,充分调动学校和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
根据《亳州市中小学上好“四堂课”实施方案》,在科学教育领域,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将科技社团作为课后服务“标配”,每周开展不少于1课时的科技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活动,举办各类科技竞赛,鼓励学生参与教育部科技类“白名单”竞赛;思政课教学则打破课堂边界,通过“红色资源进课堂”“英模人物进校园”打造“行走的思政课”。
阅读教育作为课后服务必修项目
《亳州市中小学办好“四个校”提升学校管理质量实施方案》明确,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我市各中小学要制定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合理安排教学区、运动区、活动区和生活区,根据各功能区作用和特点设置文化主题。利用多种媒介体现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创作展示,绿化美化校园,强化校内文化设施建设。
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我市各中小学要强化“三风一训”,提升校训等设计水平,传承本土文化,利用节日开展主题教育,举办入学仪式、入队仪式、入团仪式、毕业仪式、14岁集体生日、18岁成人仪式等有特殊意义的仪式教育活动。组织系列文体活动,加强班级文化和社团活动管理,开展实践活动,推进书香校园建设。
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我市各中小学要完善学校章程和各项管理制度,落实校务公开,严肃制度执行,提升管理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发挥制度文化约束和激励作用。
阅读课可以说是文化校园建设的重要补充。根据《亳州市中小学上好“四堂课”实施方案》,义务教育学校每班每周安排至少2课时(含课后服务)为专门阅读时间,将阅读教育作为课后服务的必修项目。鼓励支持学校结合实际开展“晨读晚诵”等活动。
健全预防溺水和防欺凌机制
在安全护校方面,明确岗位责任,压实部门和学校安全责任。深化宣传教育,利用重要节点,通过多种线上线下方式围绕多领域开展安全宣传活动,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开展隐患排查,围绕重点领域精准开展隐患排查整治,形成闭环管理。
把新时代“枫桥经验”引入校园安全管理,建立四级网格化管理化解体系,明确各级网格责任,将风险化解在最小单位。构建安防体系,抓好校园安全防控措施落实,巩固“四个100%”建设成效,健全预防溺水和防欺凌机制,遏制相关事件发生。
为保障方案实施,我市强化组织领导,要求各级部门和学校提高认识、压实责任。落实经费保障,统筹资金满足需求,提高资金效益。建立市、县(区)、校三级联动机制,明确各级职责。持续跟踪问效,成立专项督导组开展督导。凝聚攻坚合力,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宣传先进做法和典型经验,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记者 曾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