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重点聚焦绿色食品、轻纺鞋服、家居建材、机械电子等传统产业领域,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深程度上赋能企业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创新重构,深入推进全市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强化顶层设计 夯实保障机制
完善政策体系。先后出台《宿州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宿州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系列文件,并配套支持政策,实施数字化转型标杆培育、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区域数字化转型、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智能制造水平升级等十大行动计划,集聚要素支持数字化转型发展。
强化资金保障。落实制造强市、工业互联网支持政策,2023年兑现制造强市奖补资金6930余万元,争取省级资金2900万元,为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保障。
开展专项培训。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分行业开展数字赋能理论知识培训,全市累计开展工业互联网培训活动20余次,培训企业管理人员1500余人次。开展工业互联网进园区活动,先后邀请工业互联网服务机构和专家到市经开区、埇桥区绿色家居园区、萧县循环园区、灵璧轴承产业园区、泗县经开区5个园区,采取理论授课和现场观摩等方式,开展专项培训,解读优秀实践案例。
普及软件应用。2023年7月份,宿州市分别在县区、园区举办7场中小微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软件服务包推广应用培训会,组织1500余家制造业企业开展软件服务包应用对接、首席数字官培训,推动中小微制造业企业应用数字化软件服务包。
成立行业协会。2023年7月份,成立市工业互联网协会,依托市内会员单位企业,积极开展工业互联网知识培训、案例分析、要素供需对接、对外交流合作等工作,充分发挥其平台作用和资源优势,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
打造平台体系 强化数字赋能
推动企业用平台。积极推动工业企业对接使用羚羊平台,利用平台开展线上评估诊断、发布应用需求,推动羚羊平台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目前,全市已有2300余家工业企业入驻羚羊平台,获取软件应用、金融对接、研发设计等服务。依托绿色家居建材行业,打造全市第一家行业级平台,于2022年8月份上线试运营。目前,平台入驻行业企业160余家,接入300余台生产设备实现上云赋能,提供ERP、MES、财务管理等应用服务,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生产管理水平。
打造企业级平台。目前,雪龙纤维、阿里迅犀、驿品休闲、盈德服装、光一辉包装等企业开展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雪龙纤维应用智能排产、数据采集、工艺管理、协同制造等数字化管理手段,用水、用电、用工等成本年均下降5%以上,产能年均提高10%,经济效益年均增长15%,产品质量稳步提升。
优化制造业数字化诊断服务。编制《宿州市数字化诊断工作实施方案》,启动数字化采购意向招标工作,重点面向绿色食品、纺织鞋服、家居建材、机械装备、生化医药等细分行业数字化转型需求,遴选优质服务商。目前,已遴选50余家服务商进入该市数字化转型服务商资源池,梳理出1910个数字化软件服务包应用企业名单。
围绕全市重点领域企业,全面加速推进“机器换人”行动,并加大对于工业控制、故障自动诊断等技术应用,提高工业生产自动化水平。鼓励轻纺鞋服类企业加快引入自动化生产线,提高人机配合效率。推动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在关键环节和关键工序上推进装备智能升级和工艺流程改造。
突出示范引领 打造应用标杆
培育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近年来,宿州市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加快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培育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领航应用案例2个(阿里迅犀、雪龙纤维)、国家级新型数据中心典型案例1个(雨鑫木业),建设东方果园、泰盛纸业、笑果饲料等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场景40余个。
培育智能制造典型示范。探索智能制造的标准化、模块化、精准化的推广路径,积极打造一批标杆工厂和示范车间。目前,全市共有紫金新材料、林平纸业、雪龙纤维等8家省级智能工厂,中粮生化、新亚电子、东方果园等31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市经开区医药化工产业获批省“一区一业一样板”试点,该市将加大试点扩面,围绕灵璧轴承产业、泗县汽车零部件产业、宿徐产业园工程机械产业,分别打造不同首位产业的区域转型样板,带动全市各类开发区整体推进数字化转型。
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贯彻“双碳”战略,突出数字化引领和绿色化协同,打造绿色供应链生态,目前,共培育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1个(宿马园区)、国家级绿色工厂3个(银燕服饰、林平纸业、TATA木门)、国家级绿色产品2个(林平发展、淮宿建材)、省级绿色工厂14个(皖神面制品、中粮生化、天瑞水泥等)。
营造数字化转型的良好氛围。加强统筹协调,进一步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支持重点企业搭建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应用场景。支持行业协会、社会组织、高校院所等单位积极开展工业互联网等领域供需对接、产教融合。强化企业数字化转型主体地位,激发企业转型内在动力,加快转型步伐。提高全社会对数字化转型的认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实施数字化转型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