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文化>文化热点

“纸美中国 礼韵生花”近日在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开展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促进了文化的保存、传播和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4月16日,江宁织造博物馆推出原创大展“纸美中国 礼韵生花”,观众不仅可以了解到千年纸张的演变与故事,还可以欣赏到来自30多个国家艺术家、设计师、造纸匠人、非遗传承人创作的近千幅纸作品,将“纸文化”的演绎浓缩于方寸之间。

  我们都知道东汉蔡伦革新造纸工艺,制成了“蔡侯纸”,那么纸最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江宁织造博物馆文博馆员龙浩介绍,目前发现的最早植物纤维纸是陕西灞桥出土的麻纸,经推断时间不迟于汉武帝元狩五年。据文献记载:汉武帝患病,太子刘据去看望。太子的鼻子很大,大臣江充就出了个主意,教他再去见汉武帝时“当持纸蔽其鼻”。由此可知,纸在西汉就已出现。

  纸何时用来书写?据《汉书》记载,宫女曹伟能受汉成帝宠幸而怀孕,心怀嫉妒的赵昭仪派人送去毒药和一封“赫蹄”。“赫蹄”上写:“努力饮此药”,逼曹伟能自尽。据东汉学者应劭解释,“赫蹄”指“薄小纸也”。

  纸在西汉并不流行,大量使用的仍是竹简木牍。到了东汉,蔡伦创造了以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为原料的造纸术,并渐渐从都城洛阳向其他地区传播。造纸开始脱离纺织业,逐渐成为独立手工业。蔡伦之后,用纸作为书写材料的记载大大增多。此后,造纸术传向日本及欧洲各国,对人类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纸作为书写工具的地位得到制度上的确认。东晋末年,权臣桓玄威逼晋安帝禅位,改国号为“楚”,下令以纸代简:“古无纸,故用简……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从此,纸不仅在民间通用,而且成为官方文书的载体。这推动了纸的普及,也引发抄书之风盛行。《梁书》载,袁峻“早孤,笃志好学,家贫无书,每从人假借,必皆抄写自课,日五十纸”。

  南朝齐高帝时,出现专门造纸的官署。据史料记载:“江宁县有官署,齐高帝造纸所也。尝造银光纸以赐王僧虔。”银光纸纸质光润,洁白如雪,有学者认为是宣纸的鼻祖。梁武帝有咏纸诗云:“皎白犹霜雪,方正若布棋,宣情且记事,宁同鱼网时。”

  在纸上不仅可以写字,还可作画。韩滉是唐朝中期的政治家,也是著名画家。他创作的《五牛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也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到了宋代,已经能制造长达三至五丈的纸张,宋徽宗赵佶书写《千字文》长达三丈余,成了公认的书法经典。

  纸在历史的演变中,不仅用于书写和印刷,还细化出多类纸种,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油纸伞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最早的伞是由竹子和丝绸做成,纸张出现后,就以棉纸代替昂贵的丝绸。为了防水,人们把桐油刷在棉纸上,形成油纸。唐朝时,随着中外交流的增多,油纸伞传到日本、朝鲜、越南、泰国、老挝等亚洲国家和地区,日本早期将油纸伞称为“唐伞”。

  沈括在《梦溪笔谈》里写道:“以新赤油伞,日中覆之”,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说:“凡糊雨伞与油扇,皆用小皮纸。”可见油纸伞的材质为小皮纸,一直到清代,油纸伞都是民间主要使用的雨具。

  古代流行糊窗,古诗文中多有记载。清代康熙时著名词人钱芳标在《莼渔词话》中说:“京师冬月,即以纸糊窗,格间用琉璃片,画作花草人物,嵌之。由室中视外,无微不瞩,从外而观,则无所见。”生动描述了纸窗的装饰性和功能性。

  在展览现场,记者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扇子。扇子,相传舜禹时代已有,晋朝崔豹《古今注》曾记载“舜作五扇”。沈从文在其著作《扇子史话》中提及,目前所见最早的扇子是东周铜器上刻画的长柄大扇。

  不过,扇子起初的功能并不是用来纳凉,而是贵族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与特权的仪仗扇。隋朝以前,扇子多以绫绢、禽羽、竹篾等材质制成,所以苏轼词中赞扬周瑜时为“羽扇纶巾”。《晋书》中记载了一则有趣的故事,王羲之在一位老妇人卖的六角竹扇上题字,使扇子身价百倍,被一抢而空。

  到隋唐时,纸扇因为轻薄雅致,渐渐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睐。而到了宋代,折扇开始流行,折扇一般用竹木做扇骨,韧纸做扇面。扇面开始出现各种绘画、书法等装饰,扇子也成了一种文化符号。如今,纸扇作为实用品的功能正在逐渐消退,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焕发着新的活力。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234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