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

首页>地方频道>南通>要闻

守护栖息在江海大地的精灵

长江江豚、伪虎鲸、勺嘴鹬等珍稀濒危物种观测记录明显增加,栖息地范围不断扩大;销声匿迹多年的猪獾、萤火虫、豹猫,在江海大地上恢复了踪迹……近年来,随着南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江海大地的生物物种不断刷新。

昨天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 你我共参与”。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环境向好的风向标,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直接反映。南通正通过扎实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描绘一幅“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资源禀赋

生物多样性家底持续增厚

振动翅膀,尝试着从巢中跃出,小小的身躯在空中摇摇晃晃,但很快就找到了平衡……这几天,如皋城北一座高压输电铁塔上,5只东方白鹳鸟宝宝正在学飞。2022年,一对东方白鹳“眷侣”首次现身如皋,筑巢于此,今年已经是第三年了。

环境好了,越来越多的精灵安家于此。更多区域新纪录物种也陆续被发现,活跃在江海大地的美丽精灵数量不断增长。

调查、记录、监测……南通用数据守望生命,截至目前,全市生物多样性物种达3789种,占全省物种记录总数的54.9%,从植物到动物,从陆地到海洋,每一种都是大自然的馈赠。

“与上一轮全域本底调查相比,新增了281种物种新观测记录,主要包含中华凤头燕鸥、遗鸥2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豹猫、獐等8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眼潜鸭、鲮等9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珍稀濒危物种;黑翅鸢、小杓鹬等8种生态环境指示物种。”市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唐勇介绍,3789种中,国家重点保护物种数达94种,IUCN珍稀濒危物种数达89种,生态环境指示物种数达80种。

政府主导

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初夏时节,江风习习。走在五山及沿江地区的江堤步道上,一边是江面辽阔、烟波浩渺,一边是青山林立、葱茏叠翠,“山畔嬉江水,江上揽五山”的美丽愿景照进现实。

这一年来,身背书包腿彩环的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脸琵鹭“闯”入摄影师的镜头;崇川区通过红外相机先进技术,在样地内一处有林地生境多次、持续拍摄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物种豹猫、獐活动画面,两者均为南通市新纪录,为全市生物多样性本底资源再添两名新成员;江苏省南通环境监测中心生态观测团队在启东长江口(北支)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内观察并拍摄到1只游禽,经查询文献,鉴定为海鸬鹚幼鸟,并确定该物种为江苏省鸟类分布新纪录……

一个又一个惊喜背后,是南通扎实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生动实践。面对大自然的深情厚爱和慷慨馈赠,南通出台《关于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方案》,明确南通市“十四五”期间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

不仅如此,我市还加快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率先在全省启动市域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建设工作,构建了“1+13”的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保护格局。选配高性能无人机、无人船等观测设备,强化观测站基础观测能力;针对长江生态系统旗舰物种——长江江豚,在五山滨江段推进布设了2套水下声呐实时监测系统,截至5月22日晚8时,共监测到长江江豚4958头次,龙爪岩点位监测到1382头次,梵音广场点位监测到3576头次。针对勺嘴鹬、黑脸琵鹭、小天鹅等珍稀濒危鸟类,在沿江沿海等重要候鸟栖息地,布设10套鸟类AI智能监测设备,对其进行全天候监测与保护。在军山“生态岛”试验区,布设4套4G远程红外相机设备,实现了对自然保护地野生动物的远程在线监测保护与管理。

全民参与

生物保护合力日益增强

鱼翔浅底、鹰击长空,这是大自然赋予生物的自由与活力。从城市公园到偏远山林,从湿地沼泽到广袤草原,在公众广泛参与下,一道道生态保护屏障正在筑起。

5月20日,长江之畔,世界级生态岛崇明岛上,由我市发起的“大美长江,我是行动者”志愿服务项目拉开帷幕,来自长江主干流11个省份20家社会组织参加行动。从高原腹地源头到中游湿地再到长江入海口,跋涉6300余千米,志愿者们通过长江流域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垃圾处置及可持续发展等系列公益科普,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从今年3月起至5月,共有近2000名志愿者参与了30场活动,志愿服务时间约4000小时。

在江海大地,像这样的组织还有很多:江豚巡护联盟——致力于保护长江中那一抹灵动的身影。南通市爱鸟摄影协会——摄影爱好者与自然保护者共同的舞台。

这些组织,由热心公益的市民、专业的生态学者、热爱自然的摄影爱好者等不同背景的人组成,它们如同点点繁星,照亮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夜空,以实际行动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精灵。

日报记者 彭军君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26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