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科创范”越来越足 浙江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

  原标题:“科创范”越来越足

  ——浙江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综述(上)

  中国天眼”发现世界首例持续活跃重复快速射电暴,背后凝聚着之江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的共同力量;浙江大学和之江实验室、上海理工大学一起,共同发现飞秒激光诱导复杂体系微纳结构新机制……

  这几年,浙江和沪苏皖开放合作、共谋创新,牵动越来越多的“全球首个”“世界顶尖”在长三角攻坚落地。

  2023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长三角区域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要跨区域、跨部门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实现强强联合,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加强科技创新协同突破,浙江始终亮出最佳姿态。这几年,浙江协同布局“核心+基地+网络”的国家实验室体系,之江实验室成为浦江国家实验室核心支撑,领衔建设国家智能计算研究院;西湖大学积极承担合肥实验室战略任务;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牵头组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浙江中心。

  与此同时,浙江不忘锻造自身科技硬实力。两个“国之重器”落地浙江——浙大超重力、北航极弱磁大科学装置获批建设,实现浙江大科学装置零的突破。

  这几年,人工智能热席卷全球,针对一些核心关键技术,浙江也已和沪苏皖兄弟省市联合攻关,启动了首批人工智能、集成电路15个联合攻关项目,不断推动建设协同创新生态。

  据前不久举行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预热采访新闻通气会发布的消息,长三角地区已经启动实施了第二批28个联合攻关项目,其中围绕三大先导产业领域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等需求,首次布局实施8个重大创新联合研究项目。

  当“单打独斗”变成共解难题,科技创新的活力被极大激发——

  浙江启尔机电和上海微电子装备联合开展国产高端光刻机的整机研制与产品化取得重大突破,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三个掌握该项技术的国家;浙江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水下直升机”项目完成海试验收,填补了海底移动探测与作业领域的空白。

  在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方面,近年来浙江联合开展长三角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全省约三分之二关键核心技术(产品)断链断供风险点在长三角地区实现备份。聚焦汽车、电子信息、装备等领域,浙江推动成立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182家,协同解决行业共性难题。

  在携手构建科创“共同体”的道路上,浙江还注重发挥自身优势。作为数字经济大省,浙江牵头共建数字长三角,“乌镇之光”超算中心正式纳入国家超算中心序列,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正式签约落户德清地理信息小镇……来自浙江的数字化成果,正点亮长三角。

  在沪苏浙皖的携手下,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稳步推进。《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3》显示,上海、江苏、浙江均位列第一梯队,安徽排名上升8位。

  如今的长三角,“科创范”越来越足。截至2023年底,长三角区域集聚了全国34%的高新技术企业,47%的科创板上市企业;2023年度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达9386.3亿元,全国占比30.5%;技术合同额超过1.77万亿元,全国占比28.9%,区域间技术交易合同数达34616项、交易额达2091.8亿元,科创协同日益紧密。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409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