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文化>文化热点

做好沉浸式园林实景演出,走出文化传播新路径

  1月6日,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在苏州状元博物馆(原潘世恩故居)开唱。昆曲走出了戏台剧院,在实景园林中找到新的舞台,吸引了众多观众。古典昆曲雅韵与现代数字声光技术融合,在园林与古宅中焕发了新的生命力,为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新路径。

  沉浸式园林实景演出为游客提供多重体验

  近年来,“沉浸式”已经成为园林旅游的一大关键词。拙政园“拙政问雅”夜游、网师园“网师戏语”夜游、沧浪亭《浮生六记》实景版、昆曲传习所《游园惊梦》实景版……通过现代灯光音效科技,昆曲、苏州评弹、传统故事、民俗文化在园林宅院中徐徐上演,一场场跨时空游览正在进行,给予游客独具江南韵味的生动体验。

  多项传统演出的融合为游园提供了多重体验。随着游览者在园林中进一步游览,演出也在不断变化:在花厅欣赏评弹、在水榭观赏昆曲、在花园聆听丝竹……短短一两个小时的游览中,观众可以体会到多种传统文化,感受到多重古典韵味。

  数字化多媒体艺术的介入为园林赋予了新的意趣。苏州园林素有“移步换景”特色,光影声音围绕园林雅趣而各有设置,让夜间游园不同于白日所见,成为别样体验;运用多媒体投影也为表演提供了新的可能。

  古典园林这一场域则为游园展现了不一样的叙事感知。原汁原味的昆曲古韵与评弹雅韵在园中演出的那一刻,游客从听曲变成入曲,从观景变成入景,切实体会到“良辰美景”的韵味。

  如今,沉浸式游览大受欢迎,不少游客早早到场,在园林外排起长队。这样的游览形式不但能让游客感受到园林之美,更能引起游客关注传统文化,拓展了文化传播的方式。

  沉浸式园林实景演出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

  昆曲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来,在明代形成并壮大,以昆山腔为雏形。明嘉靖年间,魏良辅等人改进昆山腔,兼收南曲北曲之优点,造就了细腻优雅的“水磨腔”,使其获得新生,由此昆曲诞生。文人雅士的参与使得其戏文具备文学韵味。昆曲展现了音乐、文学与文化的多重审美境界。

  过去,传统昆曲演出受到戏台的环境限制,布景大多依靠想象,观众只能通过视觉与听觉欣赏。如今,昆曲抛开框架式舞台来到园林之中,传统艺术进入全新的表演场域,使得昆曲能够打破“第四堵墙”。观众不再被动接收演出内容,而是一同参与到了演出之中,与演出进行对话交互,真正成为入“梦”之人。实景也降低了昆曲的观看门槛,但实景演出的核心仍是戏而非景,景为戏的更好呈现提供可能。园林版《浮生六记》就很好地注重交互与体验感,用清幽的环境增添了沉浸感,依据园林本身精巧的结构,设计六个观看点,安排演员与游客互动,如梦如幻,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在新表演场域中,园林的亭台楼阁和假山廊桥都成为舞台,自然的风水之声和虫鸟之鸣成为乐曲的伴奏,园林之美与昆曲之美交融,真实之景的借用让人体悟到“一草一木皆有情”的意趣,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加强了对于传统文化的整体感知。

  沉浸式演出的曲目选择也大有讲究。昆曲选段大都采用《牡丹亭》等本就在宅院内发生的故事,《浮生六记》更是在故事发生地演出,使观者更具身临其境之感。同时,选取广为人知的经典段落,观众即便遭遇听不懂唱词的问题,也可以知道大致剧情,不会看得一头雾水。当杜丽娘施施然穿过曲折廊桥而来,在假山前、水榭中、船舫上唱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感染力不言而喻。在幽静典雅的园林中,浪漫动人的情节与婉转迤逦的唱腔拥有了新的生机。

  演出采用多种表演形式,深度挖掘了苏州当地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并运用现代声光技术,既能在短时间内从多维度多层次更好地向观者展示当地文化,又不会让人乏味;既能为不熟悉的人提供便捷的欣赏渠道,又能为曲艺爱好者们提供全新的观剧赏曲体验。

  此外,江南园林不仅是古人的生活空间,更体现了文人的精神世界,投射其内心意趣。现代数字科技手段又为探讨和表现人文趣味提供新的可能,搭建新的桥梁,构建新的体验。在园林这一独特的场域里,传统文化与多媒体艺术交融,古典文化与现代科技相逢,苏式生活空间得到再度阐释,古代士人的审美品格意趣与道德理想追求得以重构。它们跨越时空,鲜活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切实地为人们所感知。

  显然,园林沉浸式实景演出非常成功,一批又一批游客慕名前来。实景版昆曲更是屡次前往俄罗斯、法国、美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展演。这一成功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身品格与韵味,结合文化创新和技术赋能,贴合观众的审美需求,赋予传统文化以崭新生命力,走出了自己的文化传播之路。

  沉浸式园林实景演出拓展文化传播新路径

  如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久不衰,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同时也能跟上时代脚步?沉浸式园林演出给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当今,昆曲、评弹等传统表演正不约而同地将舞台搬到园林中,大众也喜闻乐见,纷纷为之买单。表演场域与表演形式的更新、古典与现代的融合、人文情怀与现代科技的碰撞,满足了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符合文化创新的整体趋势,提供了文化传播的新路径。

  一是随着科技发展,新技术提供了新的表现方式。新媒体的运用与声光技术的引入,让园林意趣的呈现不再局限于实际的山水楼阁之景,给古典文化风景增添了时尚感与新奇感。

  二是当代年轻人生活在数字化、信息化的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改变在所难免。一方面,沉浸式演出可以更好地调动感官,增强体验感。另一方面,年轻人依然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也非常乐意体验不同的文化。园林实景演出作为全新的综合展演形式,一张门票,就让人既体会到实在的苏州古典园林之美,也体会到昆曲等传统艺术的独有意趣,一举多得,极具吸引力。社交平台则进一步为园林实景沉浸式展演进行宣传。

  三是人们审美需求正日益提升,“身临其境”的演出同时满足了人们的消费需求与审美需求。当昆剧、评弹来到园林之中,古今文化隔阂、东西文化差异都得以弥合,观众好似与古人共赏一出戏,好似进入剧中,与剧中人共享悲欢离合。曲美景也美,园林实景演出给予游客双重视听享受,兼备切实的体验感和参与感,让游客在观赏美景的同时,也体会到了传统文化之美,很好地传播推广了传统文化。

  园林沉浸式实景演出,打造了全新的旅游形式,推动了文化“走出去”。但其中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在部分游览项目中,有少数游客反映体验感不足,存在选曲太短、基础设施不到位等问题。这也为推动文化传播提供了参考。

  首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文化自信必不可少。追求创新固然重要,但传统文化本身的意蕴应当保留,不能随意更改。昆曲在园林中唱响,仍然遵循着原本的唱腔规范,舞台场景调度也是依戏曲内容而定,情景融合,恰恰更好地还原了昆曲本身的韵味。

  其次,推动文化传播,可以结合现代技术,进行融合式发展。传统文化可以运用现代技术,进行多形式、多角度的创新,以此注入生命力。新媒体平台也可以加强宣传。如何让人们一直对传统文化保持兴趣,是挑战更是机遇。

  最后,推动文化传播,要考虑人们实际的需要与时代的真正需求。尽管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欢迎,但像昆曲、评弹这样的传统文化受到语言的限制,也需具备一定的艺术文化素养才能欣赏。当昆曲真正被搬到园林中,园林实景取代了舞台绘景,强化了演出空间张力,增强身临其境感,给予全新立体的观看体验,让昆曲变得“平易近人”起来,也为更多人提供了欣赏与理解昆曲的机会。同时,这满足了人们的审美文化需求,为文旅发展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

  昆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其改革与创新大受欢迎,甚至数次走出国门,这为焕新传统文化提供了新思路,为搭建文化桥梁展现了新方法,为推动文化传播、构建文化传播矩阵走出了新路径。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309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