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

首页>地方频道>南通>要闻

为小微企业纾困 促科创成果落地

财政金融政策是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4月26日,在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市财政局宣传推介市级首个政银担批量化金融产品“财信保”、升级版“江海贷”金融产品、“拨—投—股”方式支持重大科创项目实施细则,为市区小微企业再次送上财政金融的“锦囊妙计”。市财政局局长曹金海表示,将持续加大财政金融政策宣传力度,让更多企业了解政策、用好政策、享受政策红利,共同推动南通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财政+金融

撬动资源助企纾困

3月15日,江苏银行南通分行为南通某电子公司成功投放150万元“小微贷”,并以风补产品叠加贴息政策,帮助企业有效增强资金流动性,这是南通落地的首笔科技创新企业首贷贴息贷款。4月初,南京银行南通分行为江苏某微电子有限公司发放一笔300万元贷款,用于企业研发中心设备采购升级,这也是江苏制造业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发布后,该行落地的首笔制造业贴息贷款。

今年以来,江苏省财政厅密集出台财政金融政策和产品,引导银行、担保等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中小微制造业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为符合科技创新企业首贷贴息贷款、制造业贴息贷款以及“苏质贷”贷款条件的企业免申即享1个百分点的贴息。市财政局抢抓机遇,第一时间通过“惠企通”平台等多渠道开展宣传,并引导金融机构精准对接,先后落地首批科创企业首贷贴息贷款、制造业贴息贷款、专精特新贷。

近年来,市财政局积极争取上级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努力撬动资源助企纾困。其中,普惠金融产品得到省风险补偿基金和再担保机构(含国担基金)最高65%的风险分担;近三年累计争取上级各类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3.4亿元,有效推动我市普惠金融服务提质增效、增量扩面。2023年,争取江苏省中小微企业纾困增产增效专项贷款43亿元,占全省总量的21%,并争取4300万元省级贴息资金,惠及企业1226户。

政银担

首个批量化产品推出

近年来,市财政局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协同配合,将财政资金作“引子”,“四两拨千斤”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为高质量发展积聚强大势能。我市充分发挥省、市普惠金融发展风险补偿基金增信分险作用,组成市级普惠金融发展风险补偿基金支持省市共建产品,并创设市级资金池产品“江海贷”和“富民创业贷”。截至目前,风险补偿基金、资金池下支持的政银(担)产品超过10个,共引导合作银行为全市7000余家经营主体发放优惠贷款超427亿元,累计为企业节约融资成本超1.2亿元。

此次创新推出的“财信保”是市级首个政银担批量化产品,总规模50亿元。该产品通过市级风补基金和政府性融资担保政策体系支持,为企业融资增信,为金融机构缓释风险。目前,已有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上海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签约合作该产品。南通科创担保公司总经理周少游介绍,作为“财信保”产品担保、运作机构,将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技赋能担保”新模式,积极推动“财信保”产品向线上迁移,实现担保供需精准匹配,业务流程优化精简,持续降低管理成本,提升工作效率,使更多小微企业体验“免跑即享”的便捷融资服务。

为推动南通优势产业集群加速发展,市财政局此次还对“江海贷”产品进行了优化升级。市财政局副局长沙飞介绍,其支持范围由原来的“一区一特色”模式,扩展为以“各区优势产业为主导,六大产业全覆盖”的“1+6”支持模式,重在向制造业企业倾斜,为船舶海工、高端纺织、高端装备等六大重点产业集群提供更多的地方金融支撑。

“拨—投—股”

为科创项目赋能添力

对于重大科创项目而言,以往多以依靠纯财政拨款形式予以资助,项目在成长过程中缺少持续的资金支持和全面赋能。曹金海表示,为加大科技招商力度,创新财政支持方式,财政局此次还会同科技局出台“拨—投—股”方式支持重大科创项目实施细则,支持更多“硬核”项目来通落地转化。

“努力帮助科创项目实现‘从0到1’‘从1到10’的跨越。”沙飞介绍,“拨—投—股”是指将用于重大科创项目研发的财政资金在项目进行市场化股权融资时,按照约定转化为相应投资权益的支持模式。当企业在“拨—投—股”方式支持下发展态势良好,获得社会融资时,部分财政扶持资金进入权益转化阶段。在权益转化阶段,不超过1/3的财政资金可作为无偿补助,不少于1/3的部分进行“股权转化”,剩余部分可选择“资金返还”,实现“无偿拨款—项目投资—股权转化”的循环使用。

南通科创集团是全市引领科创投资的先行军和主力军,此次“拨—投—股”也将由该集团具体配合实施。市财政局将会同市科技局、科创集团积极开展“拨—投—股”工作,将成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拨—投—股”实施,从前期项目筛选、投资实施到投后管理及赋能各环节,深度参与重大科创项目的落地转化。同时,用好“拨—投—股”政策工具形成科技招商的良性循环,更好地打造南通科创生态。

沙飞表示,此次推出的“拨—投—股”方式,主要服务于新招引的优质科创项目、初创型企业以及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推荐的拟在市区落地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进一步填补了政策空白,做好科技政策的 “加法”,努力答好支持科技创新财政答卷。 日报记者 张水兰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04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