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

苏州工业园区表彰“金鸡湖人才”,打造创新发展“热带雨林”

  原标题:苏州工业园区表彰“金鸡湖人才”,打造创新发展“热带雨林”

  12月20日下午,苏州工业园区召开2018度苏州工业园区创新发展大会暨金鸡湖人才表彰大会,263名园区人才获评“苏州工业园区2018年度金鸡湖人才”称号。

  苏州工业园区表彰人才的传统到今年已经是第九届。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吴庆文在表彰大会上表示,下一步园区将切实把科技创新摆在全局核心位置,一方面在培育三大新兴产业(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应用)、提升企业创新能级、创新生态体系建设上下功夫,牢牢把握自主可控要求,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另一方面继续强化人才引领导向、加大人才引育力度、营造一流人才生态,打造人才创新创业高地,为新时代园区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才支撑。

  澎湃新闻记者(www.thepaper.cn)通过走访园区多家企业和机构发现,苏州工业园区以人才为核心,经过多年有意或无意的培育、积累,园区现已形成一个创新的生态系统,人才、资金、产业链等要素构成这个系统当中一个个“有机”环节,经过相互链接、传输、作用,一个良性的生态运作机制得以建立,如同一个共生进化的“热带雨林”,成为苏州工业园区创新前行的“密码”。

  本文图片均来自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网站

  园区“最强大脑”

  苏州有三个湖泊:“金鸡湖”、“独墅湖”和“阳澄湖”,在当地人的口中,又被称作“经济湖”、“读书湖”和“养生湖”。

  读音相近之外,也暗合了苏州三大承载不同功能的版块划分,即将金鸡湖畔打造为苏州经济发展的中心,把独墅湖畔打造成教育科研创新的高地,阳澄湖畔则负责养生旅游休闲。

  三大湖中,金鸡湖与独墅湖都位于苏州工业园区。如今,金鸡湖畔聚集国际博览中心、51万方苏州最大规模的“城市综合体”圆融时代、世界五百强企业,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苏州的外滩,苏州的CBD。

  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主干道仁爱路两旁,西交利物浦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南京大学苏州研究生院、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等29所国内外名校比邻而居,在校生人数近8万人。此外还集结了15个“国家队”科研院所和冷泉港亚洲会议中心等500多个研发机构。

  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的存在,堪称园区创新发展的“最强大脑”。

  “去年一万毕业生有千人以上是留在园区工作,同时我们也吸引了国内外的专家教授,这也是为园区贡献了智力力量。”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说。

  席酉民还表示,西交利物浦几乎每个系都跟园区企业有合作,比如新材料研发、生物医药,校企之间形成一个科学群体,研发互动。

  再如冷泉港。美国冷泉港实验室被称为世界生命科学的圣地与分子生物学摇篮,是目前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十大研究学院之一,至今已诞生了8位诺贝尔奖得主。

  2007年,冷泉港实验室与苏州工业园区签订合作协议,在园区建立了冷泉港实验室百年历史上在海外的第一个分支机构——冷泉港亚洲会议中心,项目于2010年正式落成启动。

  冷泉港亚洲会议中心启动以来,已在园区成功举办了200多场高端学术会议,邀请的演讲嘉宾均是活跃在国际科学最前沿的知名学者和学科带头人,包括近20名诺贝尔奖得主。

  “很重要的一点是,冷泉港在美国是一个象牙塔,而到苏州后,十几年间,它有意无意地带来人脉和信息,从而将苏州的生物医药产业带动起来了。”冷泉港亚洲董事、首席执行官季茂业说。

  他表示,冷泉港亚洲每次开会,都会吸引一大批专业领域人士到园区参会和考察,比如一些知名教授、青年科学家和企业家。目前已经有300多位各国科学院院士到过冷泉港亚洲。

  “有些人平时来开会,只是来看看,并不是做公司,但在跟政府接触、跟园区产业圈接触下,觉得这地方不错,就留下来了。”季茂业对澎湃新闻说,“有的人会觉得在园区,以后没事来冷泉港听听会听听报告,可以跟整个科学圈产业圈不脱节。科学圈碰到疑难问题也可以很快找到产业圈能谈的人,从而指导研究、快速推进。反之亦然。”

  “政府很多之前要出门招商,现在是守株待兔,这就是人过来后带来的加成效应。可以说是无心插柳。”季茂业表示。

  良性的生态循环

  科学圈与产业圈良性互动,而另一方面,资本环节也是创新生态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在园区,像元生创投这样的创投企业有很多。作为聚焦生物医药行业的创投机构,元生创投多年来用规模接近30亿人民币的基金投资了62家生物医药相关的的初创企业,其中三分之一位于苏州。

  “元生就相当于一个价值发现者,有很多好的团队带着好的技术来园区找投资人,但不专业的机构很难判断其价值,所以很多时候容易变成对牛弹琴。”元生创投创始合伙人陈杰透露,元生这样的专业投资机构就能帮助企业的价值得以体现,支撑其走过初创时期,吸引后续资本和政府的支持。

  “产业基础发达,金融机构多,研发创新氛围浓,就具备了诞生更多创新药的可行性。”陈杰说。

  在园区管委会的引导下,到2018年10月,园区已吸引了几十家全球领先及国内知名的生物医药基金,这为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内企业带来的总融资规模超过300亿元人民币。

  “还是非常感谢园区,2012年从苏州高新区迁至园区时,只有五六个人,整个商业模式才只有个雏形,当时园区创投给了第一笔天使投资三百万,支撑我们走过前面最困难的道路。”聚合数据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董铭彦说。这家公司,预计将于今年完成股改,正努力要成为A股上市的一家大数据公司。

  “不能说一个企业的壮大跟它所在的地域因素一定百分之百挂钩,但后者一定是必要条件。”董铭彦说,园区有创投机构做资金保障,有一系列人才奖励政策,有“黑马大赛”这样的企业推广平台,有“不用我走后门就能及时有效地办事”的亲商态度等资源,无疑是给企业提供一个充分成长的良好空间。

  依靠各行各业人才“共振效应”,带动技术、资本、政策等资源加速汇聚,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而反过来,这种生态又吸引了更多人才的汇聚,如此循环反复,生态系统内活力迸发、激流涌动。

  “苏州现在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生态环境,投资、创新的软环境很好,同行氛围形成了。”12月21的“金鸡湖人才”表彰大会上,福贝生物科技(苏州)有限公司CEO鲁白说。

  据官方数据,目前园区内集聚了5000多家科技型企业、104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建成各类科技载体超600万平方米、30多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83家众创空间。科技创新给园区经济发展带来了高效益,去年,辖区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出GDP8.6亿元。

  园区三大重点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应用,其产值均保持每年30%左右的速度增长,去年分别实现产值615亿元、200亿元和500亿元,在国内战绩骄人。

  “如果说过去通过改革开放、学习先进地区经验,园区实现了‘跟上时代’的历史目标;今后,园区将紧盯国际产业变革和发展前沿,加快从跟随式发展向引领式发展的转变。”苏州市委常委、园区党工委书记吴庆文曾表示。

  (澎湃新闻记者 陈珂)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764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