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

江苏昆山开发区:自费开发闯出“昆山之路”

  原标题:自费开发工业小区蝶变现代化产业新城

  昆山开发区:“昆山之路”从这里起步

  商务部5月发布《2017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昆山开发区位居全国第六,继续名列前茅。以昆山1/9的土地,贡献全市40%的地区生产总值、50%的工业产值、60%的外资、70%的台资产出份额、80%的进出口额……数据背后,凝结着一代代昆山开发区人“闯”的勇气和“干”的担当。

  “昆山之路”举世闻名,其精神实质就在一个“闯”字,在没有路的地方闯出一条路。而这条路的起点和源头,正是1984年自费创办的昆山开发区。从“农转工”“内转外”“散转聚”到“低转高”“大转强”,凭着“第一个吃螃蟹”的精神,昆山开发区从3.75平方公里的“编外”工业小区,发展为115平方公里的现代化产业新城,昆山更是从一个落后农业县跃升为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第一标杆”。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江苏都提到昆山并寄予厚望,这是对‘昆山之路’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我们的极大鞭策和鼓舞。”昆山市委书记、昆山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杜小刚说,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征途中,必须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谋划昆山发展的根本遵循,作为引领各项工作的行动纲领,坚持系统化思维、注重规律性把握,奋力再创“昆山之路”新辉煌。

  不等不靠不要,

  自费开发闯出“昆山之路”

  临近年底,捷安特中国总部顾问郑宝堂更忙了,公司去年在昆山开发区新拿了地,投资1.57亿美元建设生产电动自行车的第五工厂,“明年4月电动车‘新国标’施行,我们要加快新工厂建设,提前做好准备”。

  67岁的郑宝堂已在昆山扎根26年,如果不是台湾口音,满头白发的他更像一位昆山本地老阿爹。“我说好干4年就回去,没想到一干就干到现在。”他笑着说,当时昆山领导带客商沿着前进路往东走,介绍说这里要盖什么楼、那里盖什么酒店,“我心里就嘀咕,这得多遥远啊。想不到,两三年就全部实现了。选择昆山是正确的!”

  从落户昆山开发区到成长为全球自行车巨头,捷安特参与并见证昆山开发区由一片农田“变身”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的奇迹。而这个奇迹的源头,就是1984年昆山人自费搞的“工业小区”。

  当时,苏州几个县的乡镇企业搞得红红火火,而昆山这个农业县一直排名垫底。深感“担子很重”的昆山领导层,作出一个石破天惊的决策:靠自己的力量兴办工业开发区!“我们偷偷搞工业小区,为的就是甩掉‘小六子’的帽子。当初真的是一穷二白,既要有顶住压力的勇气,也要有改革发展的智慧,我们一定要干!”回忆起当年的峥嵘岁月,时任昆山县县长、今年86岁的吴克铨思路依然清晰。

  靠“不等、不靠、不要”的志气和“敢想、敢当、敢为”的魄力,昆山人硬是白手起家,在城东农田辟出3.75平方公里的“工业小区”,掀开昆山开发区一路逆袭而上的奋斗序幕。

  “当时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前一段路还是人骑车,后面就成车骑人了。”“工业小区”创办者和“操盘手”,曾长期担任昆山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的宣炳龙对记者说,“没钱是最大的压力,但我们不怕穷,压力就是动力,就想出‘穷开发富规划’‘政策不足服务补’的办法。”

  1984年2月,“不在考察城市之列”的昆山,用尽办法终于请到日本客商苏旺你株式会社社长三好锐郎一行来实地考察。“县领导把仅有的一辆吉普车派给我们去迎接,一路上寒风飕飕,我们内心却是热乎乎的。”中国苏旺你有限公司原总经理胡志明说。

  日本客商一到昆山,便直奔项目现场,结束后就赶到苏州住宿。胡志明一行当晚也跟到苏州,就在他们隔壁住下,连夜起草会谈纪要,第二天一早便敲门请三好锐郎先生继续商谈,最终成功签约。

  签了字,只是成功了一半。由于是江苏省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办理过程异常复杂。宣炳龙带队跑南京、跑北京跑了100多次,最终促成中国苏旺你有限公司“落地开花”。1988年,昆山开发区又顶住姓“资”姓“社”的争议,推动江苏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苏旺你手套有限公司顺利开业,成为轰动一时的大新闻。

  在确定“东依上海、西托‘三线’”的招商引资策略后,靠在上海虹桥机场“蹲点”招来的一个个项目在昆山开发区“生根发芽”。1988年7月22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发报道《自费开发——记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并配发评论员文章《昆山之路·三评》,对昆山开发区自费开发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从此,“昆山之路”名扬天下。

  敢想敢做敢当,

  敢为人先铸就“创新之钥”

  昆山市中心,前进路和长江路交界口,1991年建造的国际大厦略显老旧。作为昆山开发区自筹资金建造的第一幢办公大楼,国际大厦开启昆山开发区的国际化征程。

  1990年,江苏第一家台商独资企业顺昌纺织落户昆山开发区,引发6家“顺”字号台企投资昆山兴业的“葡萄串效应”。此后,沪士电子、捷安特自行车、统一食品、仁宝电脑、纬创电子……以台资电子企业为主的行业大鳄纷纷抢滩登陆。

  “当时很多人都觉得我疯了。”沪电股份董事长吴礼淦说,1991年他辗转广东、上海等地考察投资环境,却最终“牵手”昆山这个小县城,而且一下子就投了3000万美元,成为昆山开发区第一个特大型项目。“从看地、洽商、形成规划到明确投资、签订项目合作协议,不过几天,昆山的效率非常高,服务非常好。”

  作为第一批落户昆山开发区的台商,吴礼淦真诚地向生意伙伴推广介绍,“桥接”了一批台资企业落户。从“以商引商”到“亲商安商富商”,一大批大型跨国企业纷至沓来,昆山开发区迅速崛起为全国台资企业高地和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1992年8月,昆山开发区获得“国批”,由“编外”转为“正册”,成为全国县(市)中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站上高平台,昆山开发区用全球视野布局产业链,逐步构建电子信息、光电、装备制造等多个百亿级和千亿级产业集群。“昆山制造”走向全世界,昆山的开放型经济跃上发展“高速路”。

  “1997年,为了提升昆山外贸竞争力,我们提出‘出口加工区’概念,直到2000年4月获国务院批准,光北京就跑了84次,因为这个在全国都没有先例。”宣炳龙感慨地说:“昆山过去的高速发展,得益于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更是如此。我们在基层一线工作的同志,必须‘思想解放再解放、观念转变再转变’,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再发展’。”

  2016年11月1日,昆山“率先创意、率先争取、率先获批、率先实施”综合保税区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在全国7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启动,第一家试点企业为昆山综保区扬皓光电,并开出全国内销“第一票”。今年9月,海关总署印发通知,把昆山综保区列入十大入区项目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昆山经验。

  党的十九大提出,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昆山开发区的产业格局,正朝着这个目标砥砺前行。目前昆山开发区累计引进69个国家和地区的2400多个投资项目,投资总额380亿美元,注册外资约202亿美元,产业门类全面升级拓展到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光电和芯片半导体、电子信息、精密机械、智能制造等领域。

  唯实扬长奋斗,

  精神力量烛照“科创之城”

  “昆山营商环境优越,干部务实拼搏。此次签约是宝能与昆山共同规划合作蓝图的新起点,我们力求每个项目都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运行。”10月16日,在昆山市政府与宝能集团系列投资项目签约仪式上,宝能集团董事长姚振华说。

  当天,包括宝能新能源汽车整车项目在内的六大高端制造、民生服务领域产业项目签约落户。其中,作为昆山引进的首个整车项目,宝能新能源汽车项目落户昆山开发区,包括宝能汽车研究院、宝能汽车生产线、零配件生产基地和汽车产业发展基金等。这不仅实现了昆山多年来孜孜追求的“整车梦”,更为对构建自主可控的先进制造业体系、打造国家一流产业科创中心注入强劲动能。

  打造生态宜居科创之城,正是昆山提出的奋进新目标。实现高质量发展,产业是支撑,人才科创是关键。如何让“人才科创”成为最具标识度、知名度、美誉度的特色品牌,这是昆山必须答好的时代考题。昆山矢志拿出当年“自费开发”昆山开发区的精神和魄力,力争在全国率先建成具备县域特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昆山科创中心。

  漫步昆山开发区夏驾河畔,河水荡漾,水鸟栖息。岸边一幢幢写字楼,“装满”万洲焊接、清陶能源这样的科技“小巨人”,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进进出出。这里,是昆山大手笔规划的“一廊一园一港”科创载体中的夏驾河科创走廊。

  科创走廊,承载着昆山开发区创新发展“更上层楼”的光荣与梦想。34年间,从“外向带动”到“内外并举”,从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到构建“产城融合”,这个最初“准生证”都没有的工业小区,已蝶变为现代化新城,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大跨越。

  “开发区靠开放型经济‘挖到第一桶金’,现在必须以‘归零心态’抢抓人才科创这个‘牛鼻子’,发扬‘昆山之路’敢闯敢拼、勇于担当的精神,把开放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昆山市委常委、昆山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沈一平思路明确。

  高质量发展绝非一日之果,发展还须久久为功。这种清醒和自觉,是昆山人闯关过坎勇立潮头的根本原因。从“唯实、扬长、奋斗”,到“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到“敢于争第一、勇于创唯一”,再到“忠诚、担当、落实、创新、清正”,昆山人不断赋予“昆山之路”新的时代内涵。

  (新华日报记者 潘朝晖)

  马上就评

  敢为人先“闯”新路

  回首40年,昆山一直是江苏改革开放的“探路先锋”。纵观从昆山开发区走出来的“昆山之路”,敢为人先是极为鲜明且贯穿始终的个性特征。

  没有“准生证”、没有名分、没有资源、没有钱,怎么办?昆山人“敢想、敢做、敢当”,认准方向便矢志不渝,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树起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标杆”。

  昆山开发区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正确的、超前的决策思路,必然带来“突围”之后天地宽的正向效应。“昆山之路”不仅是一种发展模式,更是和江苏 “四千四万”“三创三先”精神一脉相承的宝贵精神财富。“昆山之路”精神永不过时。这股子百折不挠的闯劲和干劲,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549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