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厉勇军老师和学生在甘蔗林劳作,感受丰收的快乐。
台传媒记者杨梦倩文/摄
11月22日,在天台县街头镇中心小学,从书本到生活的一堂劳动实践课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水果园里,两米多高的甘蔗笔直地挺立在田间,空气中满是清甜味儿,学生们忙着剥叶、砍蔗、扎捆、搬运,说说笑笑,享受着甘蔗丰收的“甜蜜”。
乡村小学里的“农艺师”
“厉老师,草莓什么时候才能成熟呀?”“厉老师,菜籽油是怎么榨出来的呀?”“厉老师,为什么我们的柿子一直长不大呢?”......今年47岁的厉勇军是街头镇中心小学的总务主任,也是劳动课老师,更是孩子们眼里的“百科全书”。
2006年,厉勇军来到街头镇中心小学任教,担任着语文、数学、体育多门学科的教学工作。虽然忙碌,但是他一直坚持让孩子进行劳动实践。
“作为农村孩子,掌握传统农业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厉勇军说,大多数学生吃过中草药,但是不知道吃的中草药长啥模样。天台山草药资源丰富,于是他们将一些天台产地的草药当作花卉花木种起来,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科普和通识教育的价值。
为了给学生们提供更加专业的劳动指导,厉勇军开始自学关于农业种植的相关知识,利用休息时间,向村里的“土专家”讨教,并邀请了铃医非遗传人季定乾当劳动课课外指导老师。“无论是蔬菜、水果还是中草药,里面的门道可不少,光靠自己瞎琢磨可不行。”
“当时学校给了资金建恒温大棚,但是对于水培和气雾培我们是一窍不通,我就去其他种植基地参观学习。”厉勇军坦言,一开始是出于工作需求接触,后来在耕种过程中真的爱上了泥土的芳香。
“当我和学生一起种下种子,然后看着它一点点地发芽、开花、结果,见证农作物成长,这个过程无论对于我还是学生,都充满了乐趣与成就感。”厉勇军说道。
正是长年累月的知识积累和一颗炙热的热爱农业的真心,让厉勇军成为了学生们劳动教育的最佳引路人,带着学生们充分感受春华秋实、秋收冬藏。
“花样”劳动课激发学生求知欲
“劳动教育具有特殊重要性,在我们小学,劳动教育是每位学生的‘必修课’。”校长汪倩嫦说,为引领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一路生花”,学校付出了诸多努力。
近年来,街头镇中心小学根据深耕劳动实践、打造四有校园、助力共同富裕的劳动实践教育目标正式开发了劳动实践课程,并根据地形地势规划功能区,经过几年改建,一个由果园、黄茶园、五谷园、科创园、饲养园、百草园等6大主题区组成的“校中校”——“蓝洲农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落地开花。
随着农场的创建,学校还研发了一系列劳动课程,如花果乐园、大棚种植、中草药世界、铁皮石斛等。这些活动以趣味性、亲切性、互动性的形式,将自然教育的魅力带到孩子们身边,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丰富的植物知识。
“甘蔗丰收季不仅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到甘蔗的收割中,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他们还利用甘蔗叶、甘蔗皮等进行手工创作,展现出非凡的创作与想象力。”厉勇军老师说,让学生参与到种植、养护、收获等劳动生产的各个环节,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有个学生在课上提出,水稻向来是泥土种植,如果未来土地不够用了,能不能在水里种植水稻。”厉勇军告诉记者,在听到学生的想法后,他们迅速组织学生开展“水稻三培”的研究,放手让学生自己搞科研,探究水稻经过土培、水培、气雾培三种不同方式的生长、收获等过程,最终得出自己的认知结论,全程以学生参与劳动,自主探索为主,教师只做试验的支持和指导者。
推动劳动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融合是劳动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该校党支部书记庞卫钦说,学校会以劳动教育为基点,全面带动各学科的融合,实现寓教于劳、育才于勤,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