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

首页>地方频道>马鞍山>要闻

下好创新“先手棋” 走稳“科技强市”路

2月26日下午,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在合肥召开。大会表彰了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励获奖人员和组织,我市共有13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6项,获奖数量居全省第5,获奖数在全省占比由上年度的4.4%提升至5.1%。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最具创新活力。2023年,我市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200家、总数突破1000家,居全省第4;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首次突破1000家,成为全省第4个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双破千的地市;研发投入占GDP比重3.1%,居全省第3;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研发机构覆盖率再创新高达到60.6%、54.8%,均居全省第1。

赋能:助力选育高成长性企业

科技企业拥有“独门绝技”,要实现茁壮成长,离不开科技政策的支撑。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这些荣誉,彰显了位于马鞍山经开区的仙乐健康科技(安徽)有限公司在营养健康领域的不凡实力。

科技创新,进无止境。“科技荣誉,多多益善。”仙乐健康科技(安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言军说,“根据马鞍山最新出台的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培育扶持政策,我们正在积极申报认定马鞍山市瞪羚企业,让企业‘荣誉墙’再添‘科技厚度’。”

“政策赋能,助力科技型企业发展,市科技部门一直在发力。”市科技局高新科科长戴婷婷介绍,去年我市出台《马鞍山市科技型企业培育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着力加大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培育,摸排了一批独角兽、瞪羚、哪吒培育企业,靶向施策支持企业提档升级。

戴婷婷介绍,对2024年入选马鞍山市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入库企业,我市将在资金奖补、融资担保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

不仅如此,我市还聚焦产业升级强化科创赋能,全力开辟产业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升格市人工智能产业专班,顶格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双招双引”。2023年新签约项目27个,投资金额66.48亿元,居全省第4。安徽兰宇智能无人机项目、海光电子高端磁性元器件智能制造项目等10个人工智能产业项目开工建设,马鞍山智能装备及大数据产业园项目等15个项目已实现投产。

平台:让更多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节后没有‘怠速期’,一上班我们就加大油门往前冲。”2月27日,安徽工业大学工程院常务副院长、大学科技园总经理王璐教授说,他们的团队正在按照我市“科创集中区”建设设想,积极谋划建设“马鞍山智谷”,争取让更多高校科技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今年年初,市科技局会同安徽工业大学等相关单位,赴合肥市“科大硅谷”考察学习后,萌发了打造“科创集中区”的想法,计划通过大力推动安徽工业大学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校内师生创新创业,以大学科技园为运营主体,依托现有科创基础和环安工大校园周边区域的空间资源,加快推动具有马鞍山特色的“科创集中区”建设。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环节,‘科创集中区’建设将使科技成果走向产业市场的‘最后一公里’更通畅。”市科技局区域创新与基地建设科科长孟宏星介绍,近年来,我市推动建立符合科技创新发展规律、高效完备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在建机制、出政策、搭平台上下功夫,持续加强创新研发、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等机构建设,出台市级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认定管理办法,加快推动市级平台向省级以上重大创新平台跃升。2023年,全市新增省级以上平台27个,3家单位获批组建全省首批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此外,我市大力推动双创平台扩面提质,新增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4个,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省级2个。

创新:从长三角走向全国

“2023年,共有88家企业申领创新券补贴额度,其中审核通过77家,为企业提供2310万元创新券申领使用额度。”2月27日,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主任池本军介绍,2024年刚开年,我市第六批科技创新券兑付进入审核阶段,将惠及同兴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兴环保”)等8家企业。

“公司始终以治理工业废气污染、重现碧水蓝天为己任,矢志技术创新,携手中国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创建了北京及安徽两个产学研基地,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同兴环保总经理郑勇表示,得益于走产学研发展道路,公司已连续多年获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也成功打入国际市场。

池本军介绍,自我市实施长三角科技创新券政策以来,已迭代升级至3.0版,科技创新券申兑范围已从原先的仅限于长三角区域扩大到全国通用通兑,在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联通汇聚全国范围优质科创资源、促进我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等方面迈出更加开放的步伐。截至目前,我市科技创新券已累计完成兑付项目26个、282.08万元,促成企业实现订单764.84万元。

科技创新券为企业研发添“底气”,人才则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因子”。如何招来高层次人才,建设“研发飞地”成为一种选择。目前,我市企业已在全国各地建成21家“研发飞地”,跨域引育高层次科技人才百余人。政策加持下,应运而生的“飞地”模式、与日俱增的“飞地”企业、落地开花的“飞地”项目,让人才各得其所、让贤能尽展所长。一个逐梦来“马”、“鞍”居乐业、“山”马奔腾的科创人才生态,点燃了马鞍山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引擎”。

记者 杨正文

通讯员 王亚夫 吴子洵 王瑞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114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