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传媒记者颜敏丹
每年6月至7月的杨梅季,医院都会接诊多起因吃杨梅不吐核导致肠梗阻、消化道出血的老年患者,而这些疾病背后,竟意外“揪出”不少早已存在的肠癌、胃癌病例。
这一现象提醒我们:胃肠道健康不容忽视,应重视癌症早期预警信号。
吃杨梅不吐核引发肠梗阻,意外揪出肠癌
今年56岁的陈先生,家住温岭,近日因腹痛难忍被紧急送到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CT检查显示,他的肠道内密密麻麻布满像钢珠一样的高密度影,仔细分辨是杨梅核。糟糕的是,这些果核卡在因肠道肿瘤导致的狭窄处,引发急性肠梗阻。
另一位73岁的李阿公,也喜欢吃杨梅不吐杨梅核,6月中旬的一天,在吃下半斤杨梅后出现剧烈腹痛,就医后最终确诊肠癌。
该院胃肠外科主任医师李文焕说,杨梅核表面坚硬且棱角分明,成年人一般能通过正常肠道蠕动排出,但老年人肠道功能衰退,果核极易滞留堵塞。吞杨梅核导致的肠梗阻,往往是因肠道中早已存在肿瘤,先造成肠腔狭窄,果核进入后引发急性肠梗阻。“这类因肠梗阻意外发现的肠癌,大多已处于中晚期,治疗难度大为增加。”
吞杨梅核致急性胃扩张,大出血后发现癌
仙居王阿公一直认为“吃杨梅容易上火,吞杨梅核能下火、清肠排毒”,吃杨梅时,杨梅核一颗接一颗入了肚。
近日,王阿公在家吃了半篮子杨梅,约有两三斤。结果没过多久,便开始出现腹痛,起初是阵发性,到后面发展成剧烈腹痛,吃不下饭,无法排便,家人赶紧将他送到了仙居县人民医院急诊科。
经检查,发现王阿公重度胃扩张,胃内布满杨梅核,同时王阿公还有肝肿瘤及肝硬化病史。
王阿公被收住入院后病情突然加重,凌晨突发大量喷射性呕吐,呈红色鲜血,伴大量杨梅核,普外兼肝胆外科团队快速组织消化内科、输血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等多学科会诊讨论。
考虑到患者有严重肝硬化、肝肿瘤,且胃内杨梅核堆积,已有急性消化道出血的症状,胃镜检查无法进行,医疗团队最终决定保守综合治疗。
在医疗团队的不懈努力下,王阿公的胃腔活动性出血逐渐停止,胃腔内积藏的杨梅核等宿食逐渐洗净。后续完成胃镜检查,发现胃窦部大面积溃疡,活检病理提示为恶性肿瘤。
该院普外兼肝胆外科主任医师应建义说:“正常情况下,人的胃有弹性,可以收缩,而杨梅核不大且形态较圆,不太会卡住。但患者胃里长了肿瘤,梗阻处有很多杨梅核且卡得比较紧,才导致了急性胃扩张大出血的发生。”
应建义提醒,杨梅核可以清肠的说法,完全没有科学依据,且杨梅核不能被消化,建议大家不要吞食。
规范化筛查是早期发现肠癌的关键
像陈先生、王阿公这样因为吞下杨梅核引发肠梗阻,从而意外发现胃肠道肿瘤的病例,各家医院每年都会碰上几例。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结直肠癌病例超52万,其中老年患者占比超过60%。由于肠癌早期症状隐匿,许多患者直到出现肠梗阻才被确诊,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针对严峻的肠癌防治形势,2025年发布的《结直肠癌诊疗临床实践指南》明确,规范化筛查是早期发现肠癌的关键。
普通人应遵循“三步走”策略:45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粪便隐血检测,阳性者需进一步做肠镜检查。有肠癌家族史、肠道息肉史等高危人群,建议从40岁开始,每5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必要时做基因检测评估风险。对于已确诊肠癌的患者,在术后治疗和晚期转移性肠癌治疗阶段,可通过RAS/BRAF基因突变检测、MMR/MSI检测等分子检测手段,制定个体化精准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