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

首页>地方频道>镇江>要闻

品悟“天清地明”里的文化之韵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也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溯源而上,清明节大约源自两千多年前的周代,在唐宋时期融汇了寒食节、上巳节、踏青节等习俗礼仪,蕴含着丰富厚重的文化内涵。

春光荡漾,草木萌动,目之所及,满眼新绿。清明既是“种瓜种豆”“植树造林”的自然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祭祀节日。人有父母,家有祖先,民族与国家亦有自己的本与源。我们是一个崇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民族,清明祭祀扫墓,是缅怀祖先、敬献哀思的重要载体,也是饮水思源、敬畏生命的文化表达。此时正值仲春与暮春之交,天清地明,吐故纳新,万物皆洁齐。人们因利乘便扫墓之余,携亲朋畅游于山野乡间,“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在踏青赏春中抖擞精神。对逝者静默的哀思与对生命跃动的欢欣融为一体,参透万物在四季轮回中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真谛,提醒人们在祭奠逝者的同时不忘珍惜当下生活,这正是清明节独具的人文魅力,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生命哲学。

清明是一个春天的节日,踏青扫墓之外,还有放风筝、簪柳枝、撑会船、吃青团等一系列民风民俗。岁时流转、习俗流变,清明所承载的情感和寓意,历经两千余年依然不曾衰减。今天,人们在踏春巡游、民俗展演、非遗市集等民俗活动中,体验生活的多姿多彩,感悟中华文化博大深沉之美。为生活增添诗意和仪式感,让平常的日子变得不平常,这正是节日的意义所在。在年复一年的更迭中,围绕传统节日衍生出的标识性民俗节庆活动,将传统文化的根脉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也让传统文化因“见人见物见生活”而“可感可知可体验”。

节日,是一个民族情感的投射。以清明节为代表的、源起于远古先民时期的中华传统节日,以其特定的主题与内涵,深深融进中华民族血脉骨骼之中,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重要纽带。流传数千年的“中国故事”,也通过“中国节日”这一特别形式,增添丰厚的底蕴和鲜活生动的表达。这些传统节日为何从古至今传承不息?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度过这些节日?通过传统节日这个活生生的“入口”,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有机连接点,激活文化内涵持续丰富的内在能动性,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密码之一。

发轫于历史深处,承载着情感表达,清明习俗在新时代被注入新的元素,呈现新的姿态。比如,温婉含蓄、飘然若仙的新中式服装作为备受年轻人喜爱的“新国潮”,成为踏青春游时的必备“战袍”;更安全、更环保的文明祭扫、绿色殡葬,让清明变得更“清明”;清明节成为加强生命教育的宝贵契机,教育和引导人们特别是未成年人正确看待生死,踏实走好脚下的路,不负当下的生活。多元节俗接轨现代生活,不同形式汇聚成共通的情感表达。在这个既肃穆又轻盈的日子里,重温先人的智慧、聆听远去的声音,共同感受天清地明的时节之美,感受余韵悠长的文化魅力。文化传承的强大生命力,民族精神的无形凝聚力,亦透过这个节日得以升华。(转载自《新华日报》4月5日1版)(陈立民)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28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