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文化>非遗

昆山“最美工匠”刘昭艳:让刺绣非遗“活”起来

  日前,20位来自不同行业、各怀绝技的劳动者获评首届昆山“最美工匠”,其中,“80后”绣娘刘昭艳,既是苏绣昆山刺绣非遗项目传承人,也是钖绣刺绣技艺传承人。刘昭艳说,这辈子只想做好一件事,就是让刺绣非遗“活”起来。

  刘昭艳生于陕西一刺绣之家,外婆是当地有名的绣娘,她从小跟着外婆采桑叶、养蚕,在绣花绷前帮忙理丝、穿针,耳濡目染,稍大些,随父母来江南生活,跟着奶奶又接触了苏绣,16岁时已是镇上绣花的一把好手,她的作品中自然而然地吸收了南北两种文化。

  在刘昭艳看来,中国刺绣历史悠久,品类丰富,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特色。“北方人性情比较直爽,绣品的颜色更明艳,有股子接地气味;江南婉约,苏绣如阳春白雪,色彩清新高雅,擅抓细腻细节。两者有着热情和清冷的鲜明对比,我不断尝试将两者融为一体,雅艳相宜,让绣品更鲜活起来。”

  走进刘昭艳工作室,琳琅满目的刺绣作品美不胜收,无论是人物肖像、器物还是花鸟虫兽,无论是几何空间图形还是故事场景,针法活泼、色彩丰富、层次分明,视觉冲击力极强。

  “刺绣传承重在守住魂。”一坐下刺绣,刘昭艳便沉浸其中,坐上十个小时也乐此不疲。她说,这一方缎面可以容得下天下风景,是非常奇妙的,而自己对刺绣已喜欢到骨子里。

  二十多年来,刘昭艳不断观摩大师们的手艺,学习领会苏绣的真功夫,求教艺术名家、参观画展,提高鉴赏水平,不断从艺术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运用到自己的刺绣艺术中去。“眼界大了,感悟就会不一样,每天刺绣又是一次次与艺术的直面交流,绣得越生动,看的人才能身临其境。”

  最令刘昭艳担忧的是刺绣技艺的断层问题。“如今耐得住寂寞,沉下心潜心钻研的人太少了,想要绣一幅好的作品,确实太难了,太耗心力。”她说,以前的配色是纵向单一的,现在是立体配色,颜色铺陈得更宽广、不断叠加,色彩更加丰富,形成光影质感,玉更晶莹剔透,石头的粗糙感一目了然,迎面就能感受到青铜器历史厚重感,画面饱满的同时,对刺绣的配色、分层、针法等要求也就更高。“要从1000多套色线中找最适合表达的颜色,二十多道工序下来,多么劳心劳力可想而知。有的作品少则绣几年,有的可能倾其一生也未必能完成。”

  目前,刘昭艳工作室已开设针对刺绣爱好者的兴趣班,针对亲子孩童的非遗体验,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刺绣艺术,了解刺绣文化。同时,她还开设了帮助困难家庭妇女的刺绣培训班。“帮助她们增收的同时,也是对刺绣传统工艺进行有效保护和传承。对她们的培训会比较强调基本功,配色对,下针对,手势对……有了扎实的基础后,开始绣些小件,等真正掌握了这门手艺,也能让自己生活得更好。”

  在工作室内,除了大幅的刺绣作品,还摆放着一些别具特色的抱枕、花帽、团扇、女包、高跟鞋等绣品,最令人眼花缭乱的是嵌入手工刺绣的各类或古典或现代的服饰,让传统手艺焕发着时尚之光。

  刘昭艳说,刺绣本就是生活的艺术,自古便用作服饰、配饰、生活用品等的装饰美化,记录下历史符号、历史画面、民俗印记等。为更好地让刺绣非遗产品“活”起来,让更多人了解刺绣的技艺和制作,进而喜欢上刺绣,她也在不断尝试,将刺绣融入更多生活场景中,让刺绣这一传统文化瑰宝代代相传。

  记者从昆山市人社局获悉,昆山也将进一步完善专业人才、优秀技术人才培养和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工匠带徒”制度,让更多劳动者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同时通过树立典型,讲好“工匠故事”,引导广大劳动者自觉向工匠看齐,专注岗位、专注本职,以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和对技艺的极致追求,创造更多的奇迹,让更多“昆山智造”“昆山创造”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记者 钟升)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287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