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文化>非遗

铜仁市抓实非遗保护和传承 助推脱贫攻坚

   近年来,铜仁市依托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五注重”抓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探索非遗文化扶贫新路径,助推脱贫攻坚。

  注重非遗传承人培育。全市建立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6个,非遗传承基地23个,重点开展苗绣、傩面具雕刻等专题培训班6期,培训非遗传承人群1500人次,其中贫困劳动力培训1000余人次,让非遗技艺成为脱贫致富的渠道。

  注重非遗名录体系和非遗数据库建设。全市共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7项,其中国家级代表性项目8项、省级代表性项目50项;国家级传承人11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37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99人。共整理编辑了100余部(本)非遗讲义、教材、资料汇编和专著作,率先对濒危非遗代表性项目进行了抢救性保护与记录,完成了部石阡木偶戏、德江傩堂戏、碧江赛龙舟和玉屏萧笛制作技艺的数字化工作。

  注重非遗对外宣传和传承人文化自信心树立。组织非遗传承人参加了“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之石阡非遗周末聚、思南非遗周末聚、德江非遗周末聚、绝技苗乡·神奇松桃周末聚系列活动和“苏州·铜仁文化交流周”等各类演出30多次,将民族民间文化带到省内外进行展演,集中展示铜仁市非遗项目,提升了传承人的文化自信心,让广大群众共享非物质文化保护成果。

  注重激励机制建立。出台《铜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工作方案(2014-2020年)》、《玉屏侗族自治县箫笛制作、演奏拔尖人才评选管理实施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政策,积极落实各类项目补助经费,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发放传承补助2万元/年/人,省级5000元/年/人,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传承人20余人发放补助,切实解决了贫困传承人传习的后顾之忧。

  注重非遗产业化发展。按照“群众主体、文化为本、产业引领、精准施策”的原则,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建设了一批非遗保护性生产基地和特色小镇,推动传统手工艺标准化、规模化和市场化。全市共6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围绕非遗资源注册公司或工作室近100家,年产值超亿元,带动3000人脱贫致富。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578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