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文化>民俗

中国陶瓷故事——宋代白瓷之冠“定窑”

  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黄矞在《瓷史》中说:“定州花瓷,唐诗人亦未道及。惟《东坡志林》谓‘唐柳公权论砚,甚重青州石与定州花瓷’,据此则定窑亦肇于唐”。宋太平老人所著的《袖中锦》一书曾将“定磁”列入“天下第一”项内。《宋两朝供奉录》在“贡瓷”内列有“金釦、银釦定器”。

001.jpg

河北曲阳定窑遗址分布图

  关于定窑的窑址,1934年叶麟趾先生在《古今中外陶瓷汇编》中,首次指明在河北曲阳剪子村(即涧磁村)。1941年日本著名陶瓷学者小山富士夫据此前往调查。二十世纪50年代以后,故宫博物院、河北省文物工作队多次前往涧磁村考察,并于1985年至1987年、2009年至2010年两次对定窑窑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窑址13处,获得了大量的考古资料。

002.jpg

涧磁村定窑遗址

  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定窑始烧于唐代,早期质量很差。晚唐以后,选用较纯的含铁量较低的原料,质量有明显提高。五代以后生产规模渐盛,烧成的透影白瓷可与邢窑媲美,逐步取代邢窑。北宋、金代继续发展,成为北方白瓷之冠。

003.jpg

2009年发掘的定窑窑炉

  宋、金两代定窑的黄金时期,以烧制白釉瓷为主,兼烧黑釉、紫釉、绿釉,被称为“白定”、“紫定”、“黑定”与“绿定”。白釉瓷以各式盘、碗、瓶、罐等日用器为多,瓷雕技艺达到很高的水平,代表作品有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孩儿枕”。出土的定窑产品中,有不少刻有“官”、“新官”、“尚药局”、“尚食局”字款器物,为当时朝廷机构所定烧。

004.jpg

定窑“尚药局”残片

  定窑瓷质细腻温润,技艺精湛。所用瓷土经过精心挑选和淘洗,“土脉细,色白而滋润”;釉色略带牙黄色,俗称“象牙白”;釉面往往有流淌痕,俗称“泪痕”。定瓷成型技艺精湛,器物胎壁厚薄均匀,近口沿处更薄,修洗十分精细,器物外壁往往留下修坯的旋削痕,称为“竹丝刷纹”。

005.jpg

定窑孩儿枕

  定窑装饰技法在宋瓷中首屈一指。采用刻花、划花、印花、剔绘花以及浮雕等多种技法,布局严谨,线条清晰、流畅,纹饰题材多取自当地流行定州缂丝及金银器上的图案,北宋晚期印花技术达到高峰,模印手法和脱模技术已相当精湛。

006.jpg

定窑白釉刻花牡丹纹盘

  定窑首创了覆烧工艺。烧制盘、碗类时,将器物层层向上倒扣在垫圈上,不仅增加了装烧量,也减少了烧成变型,有利于把器物做得更加轻薄。覆烧的器物底足满釉而口沿无釉,形成“芒口”,工匠们用金、银、铜等金属将“芒口”包镶,俗称“金扣”、“银扣”和“铜扣”,从而克服了“芒口”带来的使用不便和对外观质量的影响。

007.jpg

定窑刻花莲瓣纹钵的芒口包镶

  北宋时期南北窑场就竞相模仿定窑,出现了包括河北井县、山西平定、阳城、介休、孟县以及四川彭县等为代表的庞大的定窑系,江西景德镇也因仿制定窑而被时人称为“南定”,为元明清三代白瓷成为中国制瓷业主流奠定了基础。2008年定瓷传统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9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