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文化>民俗

中国陶瓷故事——白瓷的滥觞:邢窑

  今天我们通常认为,白瓷是瓷器的主流,而青瓷是有意而使胎釉发青的瓷器分类。历史情况却与之相反,由于早期制瓷原料中的含铁量较高,而人们尚未掌握去除铁等呈色干扰的技术,因此在还原焰烧成气氛下,铁就形成氧化铁,瓷器就自然发青而成为青瓷。

  白瓷不是简单地在瓷胎上施一层白色的釉,而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尽可能去除了氧化铁等杂质的瓷土作为胎料,施一层透明釉,经高温烧制的瓷器。白瓷生产必须以较高的原料制备技术作为基础,在我国长沙东汉墓出土的几件“早期白瓷”,还不能称为真正的白瓷。

东汉 青灰釉高足碗

  白瓷是在青瓷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在制瓷工艺提高过程中,工匠们为了追求如玉般的纯正,逐步掌握了“水洗法”、“火炼法”等技术,尽可能去除原料中包含的铁在内的杂质。而白瓷发源于北方并非偶然,是由于我国北方瓷土与南方越窑瓷土相比,其中含铁等影响呈色的金属元素较少,因此,在北朝和隋代的墓葬中就出土有早期的白瓷。随着原料制备技术的发展,白瓷在北方得以脱离青瓷而自成类型。

隋  白瓷双腹龙柄传瓶

  邢窑位于河北省的内丘、临城一带,古称邢州。据记载,邢窑生产白瓷从隋代开始,到唐代发展成为白瓷最著名的窑场,陆羽在《茶经》中评论“邢州处越州上”,李肇在《国史补》中说“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邢窑白瓷与越窑青瓷并称为“南青北白”,在全国瓷业中具有重要地位。

  但是长期以来,邢窑仅见于文献记载。1980年,根据陈万里先生提供的线索和在其通力合作下,当地轻工部门终于发现了唐代的白瓷残片和窑址,其后陆续在河北临城和内丘发现多处窑址及大量器物。

唐  白釉辟雍

  邢窑白瓷坚实致密,细腻洁白。周边优质瓷土遍布,且从隋唐以来就使用近似半倒焰式的馒头窑,使烧成温度可达到1300度。经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邢窑白瓷标本的化验分析,其铁与钛的总含量约为1%,仅次于明、清时期以莹白如玉著称的德化白瓷,其白度已超过70度。

唐  邢窑白瓷罐

  由于邢窑白瓷瓷化程度高,扣之有金属声,在唐代段安节在《乐府杂谈》中有“用越瓯、邢瓯十二,施加减水,以筋击之,其音妙于方响”的记载,胎质坚硬的邢窑瓷器被时人当作乐器使用。

  邢窑白瓷以各式碗最多,还有盘、杯、壶、罐等各式器皿。有的器物刻有“王”、“盈”、“翰林”等字,应该是王府、宫廷定烧,或作为地方向朝廷的进贡。1998年在印尼发现的“黑石号”沉船中有“盈”字款瓷器,说明在向朝廷供余之后也可以进入市场。“黑石号”沉船中发现的白瓷和白地绿彩瓷器,从工艺看大部分应该是邢窑生产的,说明邢窑产品已大量出口。

底部刻有“盈”字的白釉器皿

  唐末五代以后,由于定窑的兴起,邢窑日渐衰弱,其地位逐渐被定窑取代,但邢窑开创的白瓷成为宋以后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邢窑是“白瓷”的滥觞。

  注:本文已获微信公众 号“佘江涛的江和涛”(ID:gh_c284f104b2d2)授权发布。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8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