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文化>文化热点

《罗密欧与朱丽叶》来了,海外音乐剧集结上海

  原标题:时隔三年申城迎来首部海外原版音乐剧;中国原创产业链也在对标中逐渐完善

  《罗密欧与朱丽叶》来了,海外音乐剧集结上海

  今天起,法语原版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将在上海文化广场连演13场。作为时隔三年申城舞台迎来的首部海外原版音乐剧,一经开票迅速售罄:首轮开票5场,35分钟售罄;第二轮开票8场,当天全部售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到来,吹响了海外音乐剧回归的集结号,英国原版音乐剧《泰坦尼克号》、法语音乐剧明星集锦音乐会等大戏正蓄势待发。

  去年,中文版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曾在沪连演25场。后天,中文版音乐剧《剧院魅影》将结束在上海大剧院的40场驻演,踏上国内巡演之路。过去三年,海外原版音乐剧的缺席无疑给中文版音乐剧和中国原创音乐剧带来市场机遇。根据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的数据,从2020年到2022年,上海音乐剧演出场次占比从9.8%上升至15%。

  当海外大戏归来,中文版音乐剧和原创音乐剧该如何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看原版还是看中文版

  “很高兴能回到上海,回到这么好的剧院。”被中国音乐剧迷亲切地称作“大米”的法国音乐剧演员达米安·萨格说。5月30日,在“演艺大世界——2023上海国际音乐剧节”闭幕式上,他和法国音乐剧演员希西莉亚·卡拉共同唱响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经典曲目《爱》。

  得知法语原版《罗密欧与朱丽叶》将在上海演出,今年27岁的音乐剧爱好者安杰鸣第一时间抢了票,还提前去昆山看了预演场。返场时,观众纷纷离开座位到舞台前与台上的演员互动,现场气氛被点燃。“上一次经历‘冲台’,还是三年前在上海文化广场看法语原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真是久违了。”

  关于法语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安杰鸣2018年就在上海文化广场看过原版,去年他又看了中文版。“我更喜欢原版,原汁原味呈现法语音乐剧的魅力,演员充满热情,你会被他们的表演深深感染。当然,中文版制作也十分精良,同样传达出作品中的浪漫与感动。”

  在中文版《剧院魅影》上演前,曾有人提出一个问题:这样一部世界音乐剧经典,到底需不需要中文版?

  有人喜欢拿中文版与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原版相比,认为中文版不如原版“原汁原味”。也有人认为,虽然原版曾不止一次被引进到中国,但不是每个观众都有机会看到原版。而且,英文唱词成为许多观众的欣赏门槛,虽然现场有字幕,但一边看字幕一边看表演,也会影响观演体验。面对这个问题,《剧院魅影》执行音乐总监克莉丝汀·布洛姬的回答是:“音乐是相通的,中国观众是时候通过自己的母语来欣赏这部经典作品了。”

  在豆瓣上,原版《剧院魅影》获得9.5的高分,中文版《剧院魅影》也有8.3分。安杰鸣说:“我觉得中文版《剧院魅影》是对经典的再造,值得一看。能看到中国演员诠释这一世界经典,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

  上海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发现,原版音乐剧和中文版音乐剧的观演人群有重合,也有差异。“上海的音乐剧观众是通过海外原版音乐剧逐渐培养起来的,所以他们十分热衷于原版音乐剧。而中文版音乐剧则由于阿云嘎、郑云龙等音乐剧明星的参演,吸引了一批新的年轻观众。”

  海外大戏的回归,会对中国原创音乐剧产生什么影响?费元洪认为,原版音乐剧、中文版音乐剧、原创音乐剧其实是互补的。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总裁张颂华认为,原版音乐剧的引进,培育了市场、树立了标准。中文版的制作,为中国音乐剧培养了许多台前幕后的专业人才。与此同时,越来越多原创音乐剧也在上海诞生并走向全国,让中国音乐剧产业链日益完善。“法语原版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到来,预示着新一轮演艺格局的形成。”

  打开音乐剧的万花筒

  十余年来,上海文化广场引进了《巴黎圣母院》《罗密欧与朱丽叶》《剧院魅影》《伊丽莎白》《摇滚莫扎特》《卡门·古巴》等音乐剧。当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不同语种的音乐剧进入中国观众视野时,如同打开了音乐剧的万花筒,也让中国音乐剧从业者看到:在百老汇之外,音乐剧还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模样。

  5月30日,在“演艺大世界——2023上海国际音乐剧节”音乐剧论坛上,德国音乐剧制作人彼得·舒尔茨讲起德国音乐剧之城富尔达的故事。这个位于德国中部只有7万人的古老小城,如今是德国最热门的音乐剧演出地。

  一切开始于20年前的一部音乐剧。为了吸引7万当地观众,舒尔茨挖掘本土历史文化土壤,讲述富尔达之父布劳恩的故事。一开始,剧组只得到演6场的机会,没想到,他们最后演了150场,场场售罄。此后,舒尔茨和他的伙伴们创作了《伊丽莎白——圣女传奇》《女教皇》等多部取材于本土故事的原创音乐剧,其中,音乐剧《女教皇》演出超过1000场。音乐剧促进了富尔达这座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也为当地的酒店、餐厅等带来了1500万欧元的附加收入。

  “你需要一个好的舞台、一个好的故事,需要有吸引力的音乐和优秀的演员,还需要成熟的创意团队和宣传营销策略,这就是一部音乐剧成功的秘诀。在上海,我看到了这些元素,我相信这里会成为一个音乐剧之都。”舒尔茨说。

  在俄罗斯音乐剧制作人伊琳娜·阿法纳斯耶娃看来,俄罗斯音乐剧的发展,离不开对美国音乐剧的学习,也离不开自己的探索。原本从事连锁餐饮行业的伊琳娜,因为在俄罗斯看了美国音乐剧《吸血鬼之舞》,下决心改行成为音乐剧制作人。她制作了《大师与玛格丽特》《奥涅金的恶魔》等基于俄罗斯文学经典的音乐剧,逐步开拓市场。

  “通过对美国音乐剧产业的学习,俄罗斯的音乐剧产业在过去十年也有巨大进步,并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伊琳娜说,“我觉得俄罗斯音乐剧和中国音乐剧很像,我们的灵魂里需要微笑、哭泣和思考,需要探索和寻求一切的意义。”

  海外经典音乐剧影响了改革开放后中国最早的一批音乐剧创作者。被誉为“中国原创音乐剧之父”的音乐人三宝,1982年接触的第一部音乐剧,是母亲的朋友从纽约寄回的一盒《猫》的卡带。上世纪90年代初,他又在香港看了《剧院魅影》。这些经典作品,在他心中播下一颗音乐剧的种子。

  1998年,三宝创作了自己的第一部音乐剧《白蛇传》,他只用一个星期就写完了时长60分钟的音乐,在深圳驻演了近千场。后来,他又创作了《金沙》《蝶》等里程碑式的中国原创音乐剧。今年,《世界的尽头——三宝音乐剧曲目精选音乐会》将在沪上演,回顾一段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历史。

  为好作品找到对的观众

  2011年,中国首个音乐剧专业剧场上海文化广场运营之初,在观众入口处挂了两幅油画,一幅呈现的是音乐剧《剧院魅影》的场景,另一幅是音乐剧《悲惨世界》的场景。如今,这里多了一幅新的画作,展现的是中国原创音乐剧《哈姆雷特》的场景。上海文化广场总经理张洁希望,未来会有越来越多展现原创音乐剧作品的画作悬挂在这里。

  音乐剧导演徐俊向文化广场赠送了这幅由视觉艺术家庞浩历时半年为《哈姆雷特》制作的主视觉。不久前,《哈姆雷特》刚刚在上海文化广场首演,而在《哈姆雷特》之前,徐俊导演的原创音乐剧在全国各地完成了91场巡演。

  徐俊认为,音乐剧传入中国30年,以往简单的模仿复刻可以告一段落了。“我们要建立起中国观众对中国原创音乐剧的信心,就要拿出对得起观众的原创作品。我始终认为,当你每一部作品都花心血去对待,当你做出自己的品牌,市场就会向你靠拢,观众也会对你产生信任。”未来,他希望推动《赵氏孤儿》《哈姆雷特》走出国门。

  张洁指出,过去三年,上海的音乐剧市场份额不断上涨,音乐剧在演艺大世界的集群效应也正在凸显,这有赖于中文版音乐剧和原创音乐剧的亮眼表现,以及中小型演艺新空间的迅速发展。“可以说,音乐剧市场的春天、原创音乐剧的春天已经来临。”

  在张洁看来,无论是原版音乐剧还是原创音乐剧,都有各自的市场,剧院最重要的使命是“为每一部好作品找到对的观众”。近年来,上海文化广场一直在尝试为音乐剧观众画像。张洁发现,新一代的音乐剧观众身上,有复购率高、乐于传播的新特点。他们会“二刷”“三刷”,不断观看一部作品,并且乐于在社交媒体分享自己的观剧体验,自发传播。此外,观众的审美也越来越多元,一些看似小众的作品,也能找到固定的观众群。

  目前,上海文化广场有45万会员,其中,有5万经常进剧场的会员。张洁说:“随着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剧场,音乐剧演出市场将开启新征程。我们希望通过大数据在真实的市场环境中认识自己,用科学手段建立起演出专业经营模式和会员的信任关系,共同创造中外音乐剧的新未来。”(吴桐)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46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