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

首页>地方频道>嘉兴>要闻

海宁创新“一码三平台”增值服务链 架起人就业、企招人双向智联新桥梁

海宁市聚焦省《民营经济32条》中第6条“强化人才和用工需求保障”要求,紧紧围绕“企业要找好人才、个人想找好企业”双向命题,创新推出“智慧就业码”,同步打造“产业人才学院”“海宁工匠培育”“潮城英才服务”三大重点平台,创新构建企业用人、个人就业增值服务链,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海宁特色智造产业集群蓄积人才之力。截止2023年底,海宁市引进大学生20207名,新增技能人才11200名,数量均居全省县(市、区)前列、嘉兴第一。全省“四方联动·产教融合”人才引育发展交流大会在海宁召开,海宁经验做法获全省推介。

一码服务,智联两端,让企业招人更“快”
    一是迭代升级,实现从“单一功能”到“综合应用”转变。创新推出全国首个和支付宝合作的数字化人才就业服务平台“智慧就业码”,集成企业招聘、个人求职等4个服务事项,并链接支付宝求职平台“芝麻工作证”。目前“智慧就业码”已上线3大功能模块,集成超19项实用性功能。二是信息交互,实现从“信息孤岛”到“精准适配”转变。通过“智慧就业码”平台,逐步做大求职者和岗位需求数据库,满足求职人员和用工企业双向需求,实现求职者信息与招聘岗位信息精准对接。目前海宁市已有4708家企业发布用工需求38738个,帮助近80000人完成求职。三是数据互通,实现从“多头求职”到“线上联动”转变。打通线上线下就业信息壁垒,实现就业数据互通,建立就业信息线上联动体系。大数据后台为求职者自动完善简历,分析求职薪资区间、意向岗位等关键信息,向有对应招人意向企业精准推送、推荐,助力企业招人更快、个人求职更便捷。

产教融合,智联四方,让企业用工更“好”
    一是精准对接,产业链上设专业。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围绕海宁新兴先进智造产业集群,建设嘉兴首家产业人才学院,创新“政府、高校、企业、赋能机构”四方联动人才引育模式,开展针对性人才培养。目前学院已入驻6家企业实训基地、15所签约高校、10家赋能机构。二是多方联动,生产线上开课堂。海宁产业人才学院根据企业实际需求,量身定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让学生实现“毕业就能上岗、上岗即能胜任”,有效压缩培养时间、招聘成本。目前,首批112名大四学生已入驻海宁产业人才学院,已有60人在海宁找到实习岗位。三是师徒帮带,实训基地强实践。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与天通控股、红狮宝盛等40余家企业合作,共同组建双导师队伍,建立“企校双制、工学一体”模式,聘请企业技术骨干进校兼职授课,学校、企业联合开展教学,实现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共培养。

工匠精神,智联效能,让企业发展更“稳”
    一是找准政企协同发力点,创新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创新设立“潮乡特支人才”评价体系,改变原先以学历、职称、资历、身份为硬指标的评价模式,突出业绩贡献、企业和行业认同度。目前已评价认定207名“潮乡特支人才”,其中高中及以下32人,大专及以下96人。二是搭建技能实践比武台,打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举办“中职学校师生技能节”等各类竞赛活动,通过职业技能竞赛形式,推动各类人才进一步增强本领。2023年以来,已开展10场市级技能竞赛、54场区域(行业)技能竞赛。三是拓宽工匠政策覆盖面,加大技能人才感召力度。出台《关于新时代海宁工匠培育的意见》,举办嘉兴首个“工匠日”系列活动,设立新时代海宁工匠5项标准、6项工匠遴选程序。2023年共评选出海宁首席工匠25名、海宁工匠50名、海宁青年工匠499名进行表彰。

潮城优才,智联科创,让企业引才更“优”
    一是擦亮品牌扩大影响,让人才主动来。开展“潮城万名大学生集聚”行动,主动打造“与杭同城•海纳英才”、潮乡学子“归‘潮’计划”“英才聚潮城”等一批引才品牌,以品牌力提升影响力。通过“走出去、请进来、联平台、进企业”方式,吸引海内外人才来海宁就业。2023年赴清华、北大、浙大、西安交大等著名高校举办校园招聘61场,吸引9352余人投递简历(其中包括336名硕博人才),达成意向3298人。二是优化就业创业环境,让人才强起来。加大创业支持力度,给予创业带动就业补贴、创业场地租金补贴和创业贷款贴息补助等。健全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合理确定创业培训项目,扎实开展创业培训。2023年组织举办18个专向培训班,已培训各类人才909人,扶持创业232人,发放贷款2105万元。三是政策保障优化生态,让人才留下来。推出海宁市人才新政3.0版,打造“潮YOU才”服务品牌,实现人才认定领码、奖补资金申领、人才公寓申租等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服务事项常态化在线办理。2023年兑现企业人才引进奖等奖励资金3774万元,兑现人才房票资金4066万元。海宁市聚焦省《民营经济32条》中第6条“强化人才和用工需求保障”要求,紧紧围绕“企业要找好人才、个人想找好企业”双向命题,创新推出“智慧就业码”,同步打造“产业人才学院”“海宁工匠培育”“潮城英才服务”三大重点平台,创新构建企业用人、个人就业增值服务链,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海宁特色智造产业集群蓄积人才之力。截止2023年底,海宁市引进大学生20207名,新增技能人才11200名,数量均居全省县(市、区)前列、嘉兴第一。全省“四方联动·产教融合”人才引育发展交流大会在海宁召开,海宁经验做法获全省推介。

一码服务,智联两端,让企业招人更“快”
    一是迭代升级,实现从“单一功能”到“综合应用”转变。创新推出全国首个和支付宝合作的数字化人才就业服务平台“智慧就业码”,集成企业招聘、个人求职等4个服务事项,并链接支付宝求职平台“芝麻工作证”。目前“智慧就业码”已上线3大功能模块,集成超19项实用性功能。二是信息交互,实现从“信息孤岛”到“精准适配”转变。通过“智慧就业码”平台,逐步做大求职者和岗位需求数据库,满足求职人员和用工企业双向需求,实现求职者信息与招聘岗位信息精准对接。目前海宁市已有4708家企业发布用工需求38738个,帮助近80000人完成求职。三是数据互通,实现从“多头求职”到“线上联动”转变。打通线上线下就业信息壁垒,实现就业数据互通,建立就业信息线上联动体系。大数据后台为求职者自动完善简历,分析求职薪资区间、意向岗位等关键信息,向有对应招人意向企业精准推送、推荐,助力企业招人更快、个人求职更便捷。

产教融合,智联四方,让企业用工更“好”
    一是精准对接,产业链上设专业。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围绕海宁新兴先进智造产业集群,建设嘉兴首家产业人才学院,创新“政府、高校、企业、赋能机构”四方联动人才引育模式,开展针对性人才培养。目前学院已入驻6家企业实训基地、15所签约高校、10家赋能机构。二是多方联动,生产线上开课堂。海宁产业人才学院根据企业实际需求,量身定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让学生实现“毕业就能上岗、上岗即能胜任”,有效压缩培养时间、招聘成本。目前,首批112名大四学生已入驻海宁产业人才学院,已有60人在海宁找到实习岗位。三是师徒帮带,实训基地强实践。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与天通控股、红狮宝盛等40余家企业合作,共同组建双导师队伍,建立“企校双制、工学一体”模式,聘请企业技术骨干进校兼职授课,学校、企业联合开展教学,实现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共培养。

工匠精神,智联效能,让企业发展更“稳”
    一是找准政企协同发力点,创新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创新设立“潮乡特支人才”评价体系,改变原先以学历、职称、资历、身份为硬指标的评价模式,突出业绩贡献、企业和行业认同度。目前已评价认定207名“潮乡特支人才”,其中高中及以下32人,大专及以下96人。二是搭建技能实践比武台,打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举办“中职学校师生技能节”等各类竞赛活动,通过职业技能竞赛形式,推动各类人才进一步增强本领。2023年以来,已开展10场市级技能竞赛、54场区域(行业)技能竞赛。三是拓宽工匠政策覆盖面,加大技能人才感召力度。出台《关于新时代海宁工匠培育的意见》,举办嘉兴首个“工匠日”系列活动,设立新时代海宁工匠5项标准、6项工匠遴选程序。2023年共评选出海宁首席工匠25名、海宁工匠50名、海宁青年工匠499名进行表彰。

潮城优才,智联科创,让企业引才更“优”
    一是擦亮品牌扩大影响,让人才主动来。开展“潮城万名大学生集聚”行动,主动打造“与杭同城•海纳英才”、潮乡学子“归‘潮’计划”“英才聚潮城”等一批引才品牌,以品牌力提升影响力。通过“走出去、请进来、联平台、进企业”方式,吸引海内外人才来海宁就业。2023年赴清华、北大、浙大、西安交大等著名高校举办校园招聘61场,吸引9352余人投递简历(其中包括336名硕博人才),达成意向3298人。二是优化就业创业环境,让人才强起来。加大创业支持力度,给予创业带动就业补贴、创业场地租金补贴和创业贷款贴息补助等。健全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合理确定创业培训项目,扎实开展创业培训。2023年组织举办18个专向培训班,已培训各类人才909人,扶持创业232人,发放贷款2105万元。三是政策保障优化生态,让人才留下来。推出海宁市人才新政3.0版,打造“潮YOU才”服务品牌,实现人才认定领码、奖补资金申领、人才公寓申租等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服务事项常态化在线办理。2023年兑现企业人才引进奖等奖励资金3774万元,兑现人才房票资金4066万元。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19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