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海鋆被评为浙江省“模范退役军人”。(资料图片)
台传媒记者钟露雅
7月29日上午,市公安局台州湾新区(高新区)分局巡特警大队办公室,四级高级警长王海鋆正指着一张案件思维导图,给年轻民警张豪讲解审讯要点,“注意这个时间节点,嫌疑人供述和监控记录有偏差,得从这里突破。”
从警21年,王海鋆经手案件上千起,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获嘉奖9次,先后被评为全市G20杭州峰会维稳安保工作先进个人、市公安局优秀共产党员、市首届“模范退役军人”、浙江省“模范退役军人”等。
从武警部队的标兵战士到公安系统的刑侦能手,王海鋆始终带着军人的坚韧与执着,在不同战场上续写忠诚。
风浪里炼就钢铁意志
1990年冬,18岁的王海鋆背着行囊走进台州边防支队营区。“父亲是老兵,家里藏了很多军功章,我也想像他一样保家卫国。”他将大学录取通知书压在箱底,开启14年军旅生涯。
艰苦的新兵连训练结束后,王海鋆被分配到武警台州边防支队某派出所。白天,他跟着老战士出海检查渔船,晚上挨家挨户登记渔民信息。
“那时海上救援全靠人力,只要渔民遇险,不管遇到几级风浪,我们都得去救。”他说。
有次台风天,一艘渔船桅杆断裂,3名渔民被困,情况十分危急。他和战友当即驾着巡逻艇出发。海上风雨交加,巨浪滔天。
“为了防止掉进海里,我们把自己绑在艇上,一边忍受眩晕呕吐,一边盯着雷达寻找目标。”他们在黎明破晓前找到目标,用缆绳将渔民一个个转移到艇上。
这样的救援经历,练就了他在极端环境下的冷静——后来成为刑警,连续几天几夜审讯、追踪,他总能保持专注力。
1995年,王海鋆调入浙江省海警一支队,专攻缉私法律业务。为提升专业能力,他捧着厚厚的法律教材刻苦学习。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他成功考取法律本科文凭,为后续工作打下坚实理论基础。
几年后,他代表海警支队参加全省公安边防业务大比武,从法律条文到案件分析,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夺得个人第二名的佳绩。
2003年,王海鋆参与一起跨国贩毒案侦查。情报显示,一批折合人民币约60亿元的冰毒将经我国海域转运。王海鋆负责审讯一名主要押运人员,对方起初拒不交代。
“我在他随身物品里发现一张女儿的照片,就跟他聊孩子,聊家庭。”最终,对方被亲情打动,交代了全部案情。这次经历,让他摸索出“以情突破”的审讯技巧,也为后来转型刑警埋下伏笔。
刑侦一线淬炼“火眼金睛”
部队退役后,王海鋆转业进入市公安局开发区分局工作,从基层民警做起。办公桌上常年堆着法律、心理类书籍,他在办案间隙可以随时翻看。
“我不是科班出身,就要比别人更努力。”他说。
凭借这份钻研精神,王海鋆练就了一双“鹰眼”。2019年在抓捕一名命案逃犯时,他仅凭对方五年前的身份证照片,就在四川某集市人群中认出体型发福的嫌疑人。“王队辨人脸特征特别准,对数字也很敏感,看一眼车牌就能记住。”随队的民警说。
“他总能从别人忽略的地方找到突破口。”曾在王海鋆手下工作的新区网络安全保卫大队副大队长赵璐回忆。
2016年一起命案中,通过一根被拧断的电话线,王海鋆推断出嫌疑人的预谋行为:“这条电话线是人为掐断的,说明凶手是事先预谋的。”凭着这个细节,嫌疑人交代了犯罪事实。
2020年夏天,一名女子在家中离奇死亡,起初被认为是意外。王海鋆到现场后,发现死者手机还在充电,屏幕上有条给丈夫的信息:“我吃了一颗,好难受。”他同时注意到,死者近期被投保高额意外险,受益人正是其丈夫。
“他丈夫是高学历人才,反侦查意识极强,面对审讯滴水不漏。”王海鋆说,他带领专案组展开调查。他们调取转账记录、物流信息,并奔赴六省一市,行程数万公里,终于找到嫌疑人购买河豚毒素的证据。
最终在未拆封的珍珠粉胶囊外壳上提取到嫌疑人DNA,证实其使用河豚毒素作案。尽管嫌疑人始终不认罪,但完整的证据链让其被依法判处死刑,这起全国第二例利用河豚毒素杀人案,成为“零口供”定罪的经典案例。
“刑侦工作靠的就是韧劲,案子再难,只要咬住不放,总有水落石出的一天。”他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从军营到警队,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对责任的坚守。王海鋆用一个个案件的侦破,践行守护一方平安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