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

首页>地方频道>南通>要闻

通州:追“新”而行 新质生产力开辟农业“新蓝海”

被称为第一产业的农业,诞生最早也最为基础,因此常被称为传统产业。但传统产业绝不是落后产业,和其他产业一样,农业具备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土壤。

面对传统农业模式的局限性,创新驱动是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如何深入贯彻创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成为引领新时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怎样走出一条适合通州的现代化农业之路?通州区积极探索、勇于尝试,引良种育新苗,创新农业模式,加快建设农业强区,交出一份为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的新时代“农业”答卷。

选种育苗

奠定农业新发展“根基”

日前,在天采草莓示范园育苗基地里,工人们正在孕育新一茬的“黑草莓”种苗。“间距基本上保持在40厘米左右,排水措施要做好,施肥也要到位。”天采草莓示范园种植户蒋钟强告诉记者。

去年,东社镇天采草莓示范园经过推广和反复试验,被称为草莓界“劳斯莱斯”的黑珍珠草莓试种成功。因其果肉细腻、香甜多汁,黑珍珠草莓在市场上广受欢迎,每斤的价格甚至高达上百元。今年,这一新品种将在通州区进行大规模种植。

种苗作为农业的“芯片”,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除了黑珍珠草莓,优质水稻和葡萄品种也在通州区得到大面积推广。据区农业农村局作栽站站长吴永军介绍,通州区引进了南粳46、宁香粳9号等口感更好的品种,打造“通州好大米”区域品牌;引进了阳光玫瑰、妮娜女皇等葡萄品种,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

引进的新品种能否适应通州的“土壤”,实现高产优质?对此,区农业农村局每年都会引进十多个新品种进行试种,然后筛选出一批更适于本地气候和土壤的品种进行推广种植。“我们会采用高效的栽培技术方法,保证每一个关键时节、技术到位,同时进行技术指导,确保更高的产能和品质。”吴永军说。

在通州这片沃土上,一个个良种的选育是新质生产力在我区农业领域的生动展现。去年,全区粮食生产实现面积、亩产、总产“三增长”,水稻种植面积35万亩,年产23万吨优质粳米,“金南风”“米来事”“梽源”“卖鱼湾”等一批通州优质品牌大米深受市场欢迎。葡萄、草莓、西瓜等在全省水果品鉴活动中获得20多个大奖,鲜果畅销全国。

村企联合

驱动兴业富农新“引擎”

近年来,通州区部分村集体与农业企业开展经营合作,村集体以集体资源、资产参与,农业企业进行种植和经营,这种协同发展模式不但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也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去年5月,借助乡村振兴先进示范村和示范片建设的契机,金沙街道城东村投资500万元兴建了连栋智能大棚。近日,记者看到连栋智能大棚里已经种上了水果番茄。“这处设施农业基地采取村企合作方式运营,由村里出场地设备,企业出技术渠道。通过村企联建模式,共同打造规模设施农业,预计每年给村集体带来收益40多万元。”城东村党总支书记涂孝建介绍。

城东村是通州区村企合作、富民强村的一个缩影。石港镇的“圣耕园”特色精品农业项目、东社镇新街村的猕猴桃项目等等,都是“村企联建”的成果。“目前,全区有一半以上的村集体与农业企业、种植大户共同发展设施农业,在部分村庄,甚至是村集体、企业、村民三方共同投入。”区农业农村局经管站站长钱丹丹说。

今后,通州区将继续扩展村企合作的范围,招引更多经济效益高的农业企业参与经营,进一步促进富民强村、农文旅融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科技赋能

描绘现代化农业新“图景”

从传统机械到卫星定位,从“靠经验”到“靠数据”,从“汗水农业”到“智慧农业”……通州区深挖创新潜力,向科技要产能、要质量、要效益,科技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助推器”。

位于金沙街道万顷良田的智慧农场总投资475万元,包括智慧农场指挥中心、耕种管收全流程智能机具以及全套物联网传感设备和高清监控设备,目前正在进行系统测试,预计6月投入使用。“有了数字技术的支持,种地人借助手机上的数字农场管家,不仅能看到每块地的情况,还能根据当前作物生长需要操控智慧农具进行田间管理,种地变成了一件‘轻松’活儿。”港北村党总支副书记李建介绍。

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里,卫星遥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如春雨般浸润了通州的田间地头,将传统的耕作方式推向智慧化的新高度。区农机推广站站长李强介绍,在全省首家无人化农场落户通州区之后,全区已陆续建成13家无人化农场。“无人植保飞机、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等机械,包括智能监测装备已经成为通州区种植大户的标配。”

科技赋能,不仅改变了农业生产的方式,更孕育着丰收的新希望。在通州农村,放眼望去,田地一马平川,绿油油的小麦长势喜人,在智慧农场的精心管培下,等待着在丰收的时节泛起麦香。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0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