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

首页>地方频道>镇江>要闻

利剑刺苍穹 英烈护神州

从青云门一路向北,随着道路起起伏伏,直至路的尽头,这里是市区东北部的北固山前峰,坐落着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江苏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镇江烈士陵园。作为烈士陵园内的主要建筑,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着在镇江这块土地上牺牲的3000多名革命烈士,也见证了镇江的城市变迁。

站在烈士陵园大门前,需要抬头仰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北固英烈群雕。1927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集团在上海策划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

为了回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江苏地方在中共领导下,爆发了农民秋收起义和武装暴动,泰兴、如皋、南通等地还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国民党当局调集大批军警疯狂镇压,并于1930年11月,在省会镇江建立了江苏省临时军法会审处,对从全省各地被捕来的数百名优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进行非法刑讯和残酷迫害,300多人被杀害于北固山麓。为纪念这些革命志士,2001年6月27日,镇江烈士陵园建成了由6尊人像组成并以李超时等烈士为原型的北固英烈群雕。

拾级而上,革命烈士纪念碑逐渐展现出伟岸的身姿。纪念碑矗立在宽广的纪念广场上,如同三把利剑直刺苍穹,周边松柏常青。在山巅,在江畔,在雄伟的气势和庄严肃穆的环境下,令人不禁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而革命烈士纪念碑本身,也同样是这个城市发展的凭证。

1966年9月12日,革命烈士纪念碑在烈士墓纪念广场北端动工兴建,12月4日竣工。当时的纪念碑为四方形,水泥结构,高9.99米,基座为矩形,基座四周建有10个砖柱,用黑色链条连结。

历经25年风雨,纪念碑风化、残缺,碑体严重下沉,难以修复。为重塑烈士陵园纪念性建筑物庄严肃穆的崇高形象,大力弘扬革命先烈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1991年5月27日,市政府决定重建革命烈士纪念碑。同年5月29日,镇江11名老红军、老干部发出捐助援建革命烈士纪念碑倡议,同时公开征集纪念碑设计图案,8月召开纪念碑设计图案评选会,从100多个方案中评选出5个,11月26日,市委常委会审定方案。1992年10月5日纪念碑奠基,1993年4月5日落成。

重建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在原址北端,位于南北中轴线上,碑高30米,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花岗岩贴面。碑体似三把利剑,象征着在镇江这块土地上牺牲的革命烈士的伟大精神义薄云天,矗立天地间。碑体正面镌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鎏金大字,由国务院原副总理、国防部原部长张爱萍将军题写。张爱萍1992年5月15日在寄来题字时,附信说:“作为红十四军的一个战士,写这碑名,也表达我对烈士们的悼念之情。”

1994年3月,纪念碑前2500平方米广场铺设彩色地砖。1995年3月31日,广场后侧44米驳墙口建弧形大理石栏杆,连同后来新建的大型浮雕墙,纪念碑广场成为中有巍峨纪念碑、东西两侧有长长浮雕墙、北有月牙形白护栏、南面上空红旗飘扬,庄严肃穆、主体突出布局合理、建筑多样的中心纪念场地。2004年3月,烈士陵园对广场绿地进行调整,广场面积增加,更显开阔。

2005年11月15日,因碑体贴面龟裂,表面泛碱,烈士陵园对碑体进行维修改造,碑体重新贴面,同时对纪念碑广场进行改造,铺花岗岩,挖下水道。工程于2006年5月竣工,纪念碑及广场焕然一新,自大门起全部为花岗岩铺设的地面。

“镇江是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镇江人民也从来没有忘记过这些英烈,每年都有无数市民前来祭奠英烈。2023年,烈士陵园再次对碑体进行维护,在闭园4个月的情况下,全年仍有近万名群众自发前来祭奠英烈。”镇江市烈士陵园管理处党支部书记、主任朱敏俊告诉记者。

《江苏省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3月1日起实施,朱敏俊表示,镇江烈士陵园作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深入贯彻落实《条例》相关要求,坚持以“褒扬先烈 教育后人”为宗旨,做好红色资源调查认定、保护管理、传承利用等工作,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

在漫长的沧桑岁月中,无数革命先烈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前仆后继,慷慨捐躯,用满腔热血谱写了人生光辉的篇章。在新中国成立后70多年的征程中,又有诸多烈士为保卫祖国,为保卫世界和平,为人民的利益,为镇江的建设和发展,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是镇江的优秀儿女,是镇江人民的骄傲,将永远受到镇江人民的崇敬和怀念。(通讯员 许诺 记者 姜萍)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5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