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传媒记者沈海珠
台传媒通讯员颜如雪
7月21日晚,黄岩区新前街道西范村“特喜范”夜市成了一片欢乐海洋。摊主的吆喝声、孩童的嬉笑声与“文艺赋美”乐队的吉他弹唱声相互交织,让升腾的烟火气中飘满诗意。
这幅生机勃勃的夜生活图景,正是西范村坚持党建引领,探索“文化+”共富模式的生动写照。这个曾因缺乏产业而面临“空心化”的城郊村,如今凭借“特喜范”夜市既富了村民口袋,更丰盈了精神家园,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共富之路。
党建领航 筑共富基石
西范村以前可不是这样。当时,村党委班子成员蹲在田埂上琢磨:“咱离城区近,年轻人却总往外跑,为啥?没产业,没活干,没奔头!”
乡村振兴,产业为基,而西范村的破局之道,正是将文化基因注入产业发展,打造出集文化、美食、购物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旅场所——“特喜范”新前夜市。
走进夜市,千余个摊位及门面房排列整齐,规划有序,从台州本地特色小吃到四川麻辣鲜香美食,从非遗手工艺品到潮流文创产品,各地特色文化元素在此交流碰撞。每晚,“文艺赋美”乐队驻场弹唱、非遗手艺人现场展演,更让夜市成为文化展示的舞台,吸引着源源不断的客流。
凭借极强的包容性,“特喜范”新前夜市构建了多元共生的商业生态圈,并成功入选第三批省级重点文旅市集。
为降低创业门槛,让更多人共享发展红利,村党委坚持“惠民优先”,设定远低于市场价的摊位费上限,为低收入群体、返乡青年提供低成本的创业平台。面对摊位供不应求的局面,村党委立下“铁律”:不论后来者出价多高,必须排队等待空缺才能入驻,并由党员全程监督执行,杜绝“关系户”“人情摊”,既维护了市场公平,又让文化创业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自由生长。
西范村从“打工输出地”蜕变为“消费目的地”,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000万元,每位村民享受集体分红5000元,村民人均收入达8万元。
文化铸魂 扬共富风帆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西范村深挖地域文化内涵,以“黄岩——一座甜了千年的城”为设计主题,将“模具之都”的工业文化、“采茶舞”等民俗文化元素融入街区改造,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文化地标。
“以前吃完晚饭不是打麻将,就是刷短视频,现在忙着排练都来不及。”旗袍队队员周大姐的话,道出了村民精神面貌的变化。
老师傅手把手教新前武术、采茶舞,“送戏下乡”场场爆满,“西范银龄课堂”开设AI技术应用、糕点手工以及戏曲表演等课程……这些文化载体,把村民从麻将桌、手机屏前“拉”出来,让乡村充满精气神。
西范村的文化共富之路,离不开“本土培育+外部引进”的人才矩阵。这支“双轮驱动”的队伍,让乡土文化既保留本色,又焕发新彩。
“像合唱队、新前武术队等,都是我们本土文体队伍。这些队伍不仅活跃在村头广场,更登上市、区舞台,成为西范村文化传播的主力军。村民从文化看客变为参与者,文化素养与技能水平显著提升,传统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生。”新前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为让西范文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村里创新聘任3名“西范推荐官”:台州传播官小帕用跨文化视角讲活西范故事,区文化特派员方红联动资源优化文化环境,网红薄荷姐姐通过直播推广特色文化产品。他们运营的黄岩区首个村庄视频号和抖音号“西范的范儿”,最高浏览量达20万人次。
从夜市的烟火升腾到街区的文化浸润,西范村既有商业的热闹,更有文化的温度;既有口袋的鼓胀,更有精神的丰盈。如今,这座村庄正以文化为纽带,编织着乡村振兴的共富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