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

首页>地方频道>南通>要闻

潮涌长江口 创新赢未来

日报讯(记者 李彤)万里长江奔腾入海,长三角城市群熠熠生辉;澎湃不息的春江潮水,激荡起协同创新的时代强音。

长三角是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的重要交汇点,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赋予了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新的机遇、新的使命。位于长江口的上海、苏州和南通,地缘相连、经济相融、人文相亲,建立三地产业创新协同机制,成为提升长三角创新策源能力、助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大势所趋。省委、省政府把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作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先手棋主动棋,明确要求做实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市委、市政府坚定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安排,更深层次跨江融合,突出产业创新协同这个重点,全力参与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推动北岸先行区建设尽快取得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

4月12日,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彤率市相关部门、各县(市、区)政府、市直属园区管委会、省级以上高新区管委会负责同志一同赴上海,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做法,深度对接重要创新资源,不断拓宽科创合作路径,重点围绕科技领域开展深入对话。作为我市四项工作机制之一的全市科技创新双月例会,首次在沪上召开,这既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融入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际行动,也是沪通深化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的生动实践。

策应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南通先行探路

今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两会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南通现在交通非常方便,越来越好了,可以说是‘左右逢源’,要用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

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在本月召开的上海市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会议上也特别强调,要以“五个中心”(即: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重要抓手,强化高水平协同联动,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更好服务国家重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南通作为上海“1+8”大都市圈中唯一的长三角北翼城市,始终致力于发挥自身区位、资源、成本优势,全面服务和支持上海发挥龙头作用,积极承接传导上海辐射。在张彤看来,南通“左右逢源”,“源”在上海,只有更深层次服务上海、对接上海、策应上海,才能更好发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支点作用。

近年来,南通积极融入和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主动强化与苏州协同联动,为加快形成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格局先行探路,奋力打造长三角联动更紧密的重要支点。站上跨越发展的绝佳“风口”,蓄势腾飞的南通以“七虎竞南通、十强逐江海”的拼劲韧劲抢抓机遇、大抓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亮眼的成绩——

产业能级不断提升。南通船舶海工、高端纺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六大产业集群规模均超千亿元,其中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高端纺织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交通条件更加完善。3条过江通道连接两岸,4条过江通道加速形成,1条过江通道年内开工,“八龙过江”格局加快形成。南通新机场、通州湾新出海口,推动区域交通一体化华丽升级。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制定《南通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全面开启“万事好通”3.0版政策体系建设,积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沪通合作,加快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

科技创新始终是沪通合作的头版头条。

去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期间主持召开了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就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提出明确要求,为进一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提供了根本遵循。

上海与南通的科技创新合作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一环,更是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的重要内容。

多年来,沪通科技创新已打下深厚的、良好的合作基础。2018年沪通双方签订《沪通科技创新全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布局,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实施,不断丰富品牌活动,在建立合作机制、共享创新资源、开展协同攻关、共建科技园区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为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合作提供了有益借鉴。去年8月,南通市人民政府与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签署《沪通深化科技创新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两地科技部门围绕“共塑、共建、共赢、共享、共谋”,携手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共绘沪通协作新蓝图。

此次“全市科技创新双月例会”走进上海,对接成果斐然。新一轮沪通科技创新合作的正式启动,标志着两地跨江协同创新进入新阶段;上海交通大学南通先进技术研究院等13个沪通合作科创项目集中签约。

上海市北高新(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陈军在会上分享园区跨区域合作经验。陈军认为,围绕“共创中国式现代化长三角样板”,沪通双方大有“文章”可做。具体实操层面,可立足数据智能产业生态、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综合性试点建设成果、园区“基地+基金”“投资+孵化”双轮驱动以及市北南通科技城建设现有成功经验,重点聚焦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经济、商贸服务业等业态,深化与长三角地区创新主体合作,强化产业发展协同、应用场景协同、科技创新协同以及品牌推广协同,进一步挖掘和培育新质生产力。

市科技局为与会嘉宾准备了《南通市科技创新资源图谱》,南通所有科创平台、科创载体等一览无遗。相关数据显示,近五年沪通两地产学研合作项目加速递增、总数超1000项,各类沪通合作共建平台超100家、沪通合作园区达20个,长三角国创中心南通分中心、复旦张江研究院南通科创中心等一批大院大所成功落户。

开放协同,下一个万亿“看上海、看海上、看创新”

通江达海,奋楫争先。

站在发展“风口”的南通,知重负重、向“新”而行,宽领域融入苏南、深层次接轨上海,承担起做实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的历史重任。

近年来,随着过江通道不断加密,更加“好通”的南通,与上海在交通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协作、生态联保联治、服务共建共享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合作成果,南通“靠江靠海靠上海”的自然禀赋正加速转化为“通江通海通上海”的融合实践,接轨上海已经进入全面提速、纵深突破的新阶段。截至目前,全市50%以上的企业在上海有合作关系,60%的进出口货物通过上海口岸,70%的规上工业企业与上海80%的高校院所开展创新协作。

得益于上海的带动引领,南通发展能级加快提升,2023年经济总量超1.18万亿元,在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50强城市中排名第12位,江苏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作用更加彰显。

这些年,南通坚持把园区共建作为重要载体和关键抓手,突出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并重,推动与上海苏南共建一批深耕产业创新的合作园区,积极探索“基地+拓展区”“总部+协同中心”“飞地孵化”“离岸创新”等协同模式;深入探索跨区域数据共享、标准互认、要素自由流动等制度机制,为省际毗邻地区和跨界区域发展探索新模式,更好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制度创新。

张江产业工程院首席顾问、同济大学特聘研究员张爱平是此次受邀参会嘉宾之一,他以“张江名片”张江药谷、“张江网红科创打卡地”张江人工智能岛以及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张江细胞与基因产业园为例,对特色产业园区进行了概念解构和价值分析。他说,从空间上看,特色产业园区与开发区高度重叠,对现有开发区的赋能作用显而易见。发展特色产业园区,必须走“优势更优、强项更强、特色更特”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特色园区共建如此,城市间的协同创新亦然。科技创新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相信,沪通协同创新定能收获“1+1大于2”的聚合效应。南通热切期盼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取得更多实质进展。

展望未来,我们的协同创新既可以是“物理组合”,建设更多像市北高新区那样的合作园区,推动更多企业、人才、高校及科研院所、平台实现互动;更可以是“化学反应”,通过探索创新资源共用、载体共建、利益共享等机制,推动更多科技政策两地贯通、“揭榜挂帅”联合攻关、干部人才互派学习,共同打造协同创新样板区、示范地。

风从海上来,沪通一家亲。2020年南通迈入GDP万亿城市行列后,胸怀江海之阔的南通儿女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下一个万亿在哪里?去年底在沪上举行的南通市投资环境说明会上,张彤给出的答案是,关键要“看上海、看海上、看创新”。

“下一步,我们将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科学指引下,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力服务支持上海发挥龙头作用,主动策应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联动创新体制机制,努力打造同质同标的一流营商环境,携手打造新质生产力承载地、制度创新试验田、融合发展样板区,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张彤表示。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27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