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

首页>地方频道>台州>要闻

石梁慈圣村:“空心村”变身记

台传媒通讯员杨日鑫

7月6日傍晚,天台县石梁镇慈圣村,不少市民从山下城区驾车到此纳凉。村口Q版小李白雕塑含笑相迎,宽阔平整的村道蜿蜒延伸,古朴民居错落有致,喷泉的水花与远山竹林相映成趣。谁能想到,五年前的慈圣村还是破旧不堪。

党建引领村庄蝶变

群山环抱中的慈圣村,曾是天台山区典型的“空心村”,青壮年流失、产业凋敝、基础设施落后。

2020年起,在村党支部书记陈新的带领下,村里开始改造。拆除危房3栋,改造旱厕2处,硬化道路15公里。并通过与国内顶尖设计团队合作,巧妙运用夯土墙、石屋等传统元素,打造出多处兼具乡愁记忆与现代审美的微景观。

“以前村里都是我们这些老农民,没什么人气,现在到处是拍照打卡的年轻人,连我这把老骨头都觉得年轻了。”83岁的老书记李法良笑着说道。

这一切的转机,源于慈圣村以党建联建为抓手,创新“红色引擎”驱动模式,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文化活”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产业有了“新动能”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慈圣村将产业发展列为“头号目标”。该村周边有着数百亩古柿林,树龄逾600年的不在少数,千年“柿王”依然硕果累累。

慈圣村党组织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积极推广“党建+村集体+农户”经营模式,打造红朱柿特色产业链,推动柿产业价值整体提升,让小柿子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致富果”。2024年,15万斤柿子为村集体创收20余万元,户均增收超1500元。

除了红火的柿产业,慈圣村还瞄准“水”资源,探索“以水补柿、四季增收”的新路径,让产业兴旺的势头长盛不衰。

在慈圣村山泉水加工“共富工坊”里,自动化生产线开足马力,一瓶瓶印上天台山泉的饮用水被打包运出大山。据共富工坊负责人褚超群介绍,在与村党支部签订代销协议后,村里不但帮助他们对接了许多省内外的高校资源,还帮助他们拓宽了市场,打响品牌。“两年内,我们的销量激增了60万瓶,大大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和收入。”

注重文化“软实力”

乡村振兴既要“面子”光鲜,更要“里子”丰厚。慈圣村深挖浙东唐诗路文化底蕴,联合中国美院等高校,打造“浙东诗路第一村”品牌。从村标设计到景观营造,从文化墙绘到节庆活动,千年文脉在创新传承中重焕生机。

慈圣村的“大竹园”素有浙东唐诗之路水陆转换第一站的美誉。2024年,随着埠船码头、诗意休闲绿道和唐诗文化长廊等项目的相继落成,这片融合了神山秀水和千年诗韵的土地,吸引了众多精品民宿入驻,俨然成为都市人向往的“世外桃源”。

村里的文化礼堂也焕发新生,精心打造的“竹韵咖啡吧”和“唐诗主题书吧”成为新晋文化地标。每逢盛夏时节,此处成为纳凉避暑打卡的“香饽饽”。

更令人欣喜的是,当地特色农副产品通过这一平台展示销售,摇身一变成了备受追捧的“山野珍品”。

站在新起点,慈圣村党支部书记陈新充满信心:“下一步,慈圣村还将紧抓甬金衢上高速出口发展机遇,大力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持续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建设,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夯实基础。”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037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