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首页>地方频道>南京>要闻

一季度保障南京66个产业项目落地

江宁开发区的海康威视南京研发楼建设项目正式封顶,浦口江苏华天晶圆级先进封测生产线项目全面封顶,六合盛世全球供应链配套总部基地全部封顶……近期,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捷报频传,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硬支撑”“强引擎”。

一个个重大项目成功落地的背后,离不开对产业用地的提前谋划、科学布局,及至土地要素的高效率保障。今年以来,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举全系统之力,以“起步即冲刺、开局即决战”的干劲、闯劲,加强要素保障、提升服务质效,构建起“地等项目”的服务保障机制,让好项目落得下、落得好,为产业强市下好“先手棋”。

提前谋划,变“项目等地”为“地等项目”

2023年10月12日,我市出台《南京市推动产业用地“地等项目”行动实施方案》,构建产业用地的服务保障机制。

根据方案,我市将统筹建立三级四类工业用地体系,划定全市工业用地控制线,要求产业园区工业用地规模须大于1平方公里,控制线内工业用地面积原则上不低于总面积的60%,稳定的工业用地总量约300平方公里。

“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谋划产业项目的落地,更需要科学布局、精准落子、集约利用土地。”市规划资源局重大项目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空间格局上,我市聚焦南京“4266”产业体系构建,规划形成“圈层、组团”式的产业布局,进一步统筹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培育,引导增量空间向控制线内集聚,鼓励集中布局、复合利用。

用地总量上有保证,空间布局上有谋划。规划资源部门通过分类盘整,梳理立即可用地块,统筹分析近远期可用地块及用地条件,联动匹配各区招商和产业布局,持续更新产业用地储备库。

一个项目从立项到开工,审批报建环节多,前期工作耗时长,而“地等项目”就是把工作做在前面,把过去企业办转变为政府办,把一块“生地”变成随时可用的“熟地”,并进入储备库。引导项目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产业规划的用地上选址,优先使用储备库中的熟地。真正做到带图(地)招商、精准供地、“拿地即开工”,变“项目等地”为“地等项目”。

科学用地,让产业集聚激发“新”动能

科学用地,才能实现土地价值的最大化。市规划资源局坚持“项目为王,环境是金”,积极构建“地等项目”服务保障机制,推进提升全市产业项目落地的计划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低空经济被确定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围绕“一中心两平台”,浦口区在高新区2.28平方公里核心区内打造无人机特色产业园和创新中心,目前已集聚无人机产业相关企业30家左右,初步形成无人机产业制造集聚区,涵盖研发设计、运营服务、行业应用等多个环节。

市规划资源局浦口分局负责人介绍,目前该片区已完成产业策划及城市设计方案编制,正在根据产业和招商需求进一步优化规划。分局也将持续实施“地等项目”行动,以土地为媒,提升国土空间治理效能,助力浦口区培育新质生产力。

引导产业集聚,形成发展合力,同样在溧水上演。溧水区以经济开发区为载体,以新能源汽车制造龙头企业(长安、开沃等)为核心,在龙头企业周边梳理出立即可用地块,采用定向招商模式,吸引与龙头产业相契合的优质项目,加快集聚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全力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服务发展,已保障66个项目落地

市规划资源局正着力构建“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服务跟着需求走”等项目落地工作机制,做好要素保障,强化项目从选址到落地达产的全流程服务,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通过推行“带方案挂牌”土地供应方式,深入推进“拿地即发证”“拿地即开工”,大力推进电子证照运用,全面实现工程建设项目规划审批高频业务全程无纸化流转,总体审批时间节约30%—40%,全面推行“供地即发证”和纯地首次登记全业务“零材料”办理,推行房产交易、税收和不动产登记一体化全程网办服务,实现长三角地区不动产登记高频事项跨省通办。

近日,市规划资源局浦口分局会同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办理了“华东技术中心”项目交地手续和不动产权证,拿地全过程仅用时36天,跑出了项目推进的“加速度”;江苏赛佳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经办人员在溧水区政务服务中心办事大厅,仅用1日就顺利领齐了智能生产基地项目的不动产权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等,具备开工条件,成为率先实现产业项目“五证齐发”的企业。

在各项服务的保障下,南京“地等项目”也结出了硕果。根据统计,一季度全市产业用地储备库动态保有立即可用地块总面积968公顷,一季度结束,储备库中立即可用地块已供地232.6公顷,保障66个产业项目顺利落地。按签订的投资监管协议的最低估值计算,将实现投资201亿元、产值182亿元、税收12亿元。立即可用地块供地率前三的板块分别是江宁区、六合区、高淳区。各板块产业项目平均投资强度为每亩583万元。

“地等项目”工作是一项综合性、计划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建立市级相关部门、属地政府、园区联动工作机制,通力合作、协同推进,持续从优化布局、盘整空间、选址落地等方面入手,优先在储备库中筛选“熟地”,为产业项目落地提供精准指引,引导产业项目在“有限”空间迸发出“无限”能量。以科学的资源要素配置,不断降低企业用地时间成本,优化和提升营商环境,为我市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094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