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

首页>地方频道>合肥>要闻

用竹子做电池,中国科大先研院这位“00后”博士不简单!

一根竹子,能用来做什么?长久以来,大众对竹子的印象,多停留在竹筷、竹篮、竹席等常见物品上。

然而,竹子的世界远比我们想象得精彩。在中国科大先研院,科研人员利用竹子等生物质原料,经处理后成为钠离子电池的负极关键材料,在零下30摄氏度环境下仍能保持80%以上容量。竹材价值也提升了近十倍,小小竹子实现了“华丽转身”。

竹子也有无限可能

一根竹子,在中国科大先研院博士胥李志的手上,被赋予了无限的可能。

跟随着胥李志的脚步,记者来到了实验室,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包包竹粉原材料。“这些都是竹制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料粉末,我们把它们收集过来,能够变废为宝。”胥李志笑着说。

在他的手上,这些竹粉经过粉碎、预碳化、高温碳化等工序,最终蜕变为黝黑的硬碳粉末,可用作钠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各项性能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胥李志告诉记者,与传统的锂离子电池相比,钠离子电池在低温性能、倍率性能、快充方面有着突出优势。比如在北方的冬天,由于温度过低,传统的锂电池电动车容量会下降得非常快,需要频繁充电。而钠离子电池在零下30摄氏度环境下仍能保持80%以上容量,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而要想更好地实现钠离子电池这些优势,负极材料是一个关键要素。目前我国钠离子负极材料多依赖进口,且性能不足、价格高昂,选择合适的负极材料是科研人员们一直努力的方向。碳基负极材料因其技术成熟度高、资源丰富,有望率先实现产业化。

为什么竹子能够入选?胥李志说,目前做硬碳材料有生物质类的,还有石油基类的。生物质中有采用竹子、椰壳、果壳类的,比如说核桃壳。但是像椰壳类要靠进口,价格比较高,果壳类的产量有限,并且收集难度比较大。相比来说,竹子是一种速生木,我国现有竹林面积超700万公顷,产量丰富、价格低廉,这为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天然资源库。

有了竹子的加持后,新技术制备的钠离子电池在针刺、过充等极端测试中未出现热失控现象,安全性能较锂电池提升显著。未来除替代铅酸电池的传统领域外,可应用在大型储能电站、船舶动力系统乃至家庭储能场景。

创投助力“00后”创业

出生于2000年的胥李志,是一名标准的“00后”。在他的身上,却显现出了超出同龄人的成熟冷静。他的身份,不仅仅是一名在校博士生,同时也是合肥国科碳芯科技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兼技术负责人。

胥李志本科专业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从那个时候起他就开始做一些碳材料方面的研究。2023年,他来到合肥,在中国科大先研院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就是生物质基的硬碳材料。

“合肥给我的印象,对于创新创业者是非常支持的。”胥李志告诉记者,去年我们和国家电投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企业也很需要这方面的材料。就想着能不能把实验室做出来的材料投入产业化,真正地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今年3月,合肥国科碳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落户包河区中国视界,迈出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关键一步。

然而,创业之路并没有那么简单。缺少启动资金,让这位“00后”创业者犯了难。就在这时,包河创投主动上门服务,为企业对接联系多家基金,共计千万级别的融资支持,为公司的后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同时,也积极为公司对接下游客户、产业化资源等赋能服务。

包河创投工作人员毛龙雨介绍,像国科碳芯这样的初创科技型企业,是包河创投最常见的服务对象,他们会为企业提供全流程的跟踪服务。

去年,包河创投对合肥市企业投资金额近2亿元。其中,对合肥市初创期企业投资金额超1.2亿元,对初创期企业投资金额占比超60%。

毛龙雨表示,包河区正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和新型储能等产业发展,钠离子电池凭借其资源丰富、成本低廉、安全性高等独特优势,正迅速成为全球储能研究和应用的热点,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而胥李志团队制作的竹基硬碳材料各项性能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市场竞争力很强。

“我们十分看好国科碳芯这一投资项目,希望在共同努力下,企业会更快更好地发展。”毛龙雨说。

加快从“书架”到“货架”

在创业过程中,胥李志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他告诉记者,因为硬碳材料需要烧制的时间比较久,从一个样品到它的一个性能出来,可能就需要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团队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来进行工艺的验证,做了上千次的烧结实验。

此外,硬碳材料从克级放大到百克级、公斤级,甚至到百吨、千吨级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优化。比如克级、百克级的实验效果非常好,但是一旦放大了,性能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团队也花费很多精力,形成了独特的制备工艺,让材料在放大过程中的指标性能更加稳定。

目前,胥李志团队制作的竹基硬碳材料的克容量可达350mAh/g以上,高于市面上常用的硬碳负极材料的克容量300mAh/g,首次库伦效率达92%,具有显著优势。

“我们正在进行百吨级材料的中试,完成之后我们会建成自己的一个千吨产线。”胥李志欣喜地告诉记者,对于竹基硬碳材料的明天,他们充满信心。

“就像老师常和我们说的一样,科研不仅要上书架,还要能够上货架。”胥李志说,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把科技成果转化成能够实际应用的产品,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唐宋时期,人们探索用竹子制作“竹纸”,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如今,这根承载着东方智慧的青竹,正在中国科大的实验室里完成着最现代的蜕变。

深夜,实验室的箱式炉映照着胥李志专注的面庞,这个“00后”青年与竹子的故事,恰似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合肥在线—合新闻记者 代敏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02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