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传媒通讯员胡宇嘉
台传媒记者泮素珂
6月9日,三门县海游街道下谢村农房建设现场热火朝天。村民谢台北正在查看自家房屋建设进度,驻镇村规划师团队对照图纸,从户型设计细节方面与其耐心交流。有了驻村规划师的帮助,目前村里部分房屋顺利结顶,整体轮廓在阳光下渐次清晰。
41个乡村振兴产业项目落地生根,63亩存量建设用地重焕生机,1.5亿元社会资本涌入田间地头,1031亩宅基地审批有序推进……这是三门推行驻镇村规划师制度以来所取得的成绩。通过专业团队下沉一线,驻镇村规划师为乡村发展破解资源瓶颈、注入规划动能,推动农村人居环境与产业发展实现双重蝶变。
下沉一线:从图纸设计到“乡村操盘”
“我们打算在这里入驻‘鹊桥会’婚旅项目,山下30多亩七彩花海,山头还有登山步道,这样一搭配,氛围感十足!”在亭旁镇枧头村枧星空露营基地,三门县规划编审中心主任陈湘剑正与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梅义通研讨基地规划。
枧星空露营基地项目曾因地形复杂、土地指标紧张而停滞。驻镇村规划师陈湘剑团队提前介入,将土地政策解读、业态规划与空间布局深度融合,通过实地踏勘山水资源,将荒坡转化为融合七彩花海、登山步道与婚旅项目的新业态空间。
“他们不是单纯画图纸,而是带着政策思维和市场眼光谋划项目。”梅义通说,规划师团队多次现场协调,不仅解决了选址难题,更以“接地气”的方案,让项目从“纸上谈兵”变为“落地生根”。
在海游街道下谢村,农房建设曾受限于永久基本农田边界。驻镇村规划师赖澹妮团队创新采用农房叠墅户型设计,走村入户收集民意,数十次修改图纸,最终实现“政策合规、村民满意、土地集约”的三重目标。
这些深耕乡土的生动实践,为三门驻镇村规划师制度破解资源瓶颈的创新之路,勾勒出鲜活的现实摹本。
机制创新:构建专业乡村服务网络
面对农村建设用地紧张、产业融合项目落地难等共性问题,三门县以“规划先行、要素跟着项目走”为核心,构建创新机制,推动实现“空间优化、要素保障、产业振兴、环境美化”,勾勒新时代和美乡村新图景。
“作为驻镇村规划师,首先要了解每个村的人口、年龄结构、资源禀赋、经济发展状况,其次要开阔眼界、洞悉市场、创新模式。”陈湘剑说,“要把外面看到的乡村振兴新业态的策划思路、规划经验、建设运营模式,变成适合三门的好创意和好项目。”
基于这样的工作思路,今年,三门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在每个乡镇成立驻镇村规划师服务站点,每月至少提供3次规划师派驻定点服务,并联合三门县农业农村局、三门县住建局搭建“1镇3师(规划师、建筑师、农艺师)”服务网络,覆盖全县10个乡(镇、街道),把专业服务送到村口地头。
从空间布局的“精准落子”到产业项目的“育苗培土”,这套机制正持续赋能乡村蝶变。
“驻镇村规划师制度将规划的专业性与乡村的实际需求深度融合,让资源要素在乡村振兴中实现精准配置和高效利用。”三门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委书记、局长奚捷表示,“将持续深化服务模式创新,让规划师团队成为乡村发展的‘智囊团’与‘操盘手’,为和美乡村建设铺就更坚实的规划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