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

首页>地方频道>铜陵>文化

追寻华夏青铜文明发源地

 金牛洞古铜矿遗址 虞俊杰/摄

  金牛洞古铜矿遗址 虞俊杰/摄

  在汉代铜镜上,我们常常能看到“汉有善铜出丹阳,和以银锡清且明”、“新有嘉铜出丹阳”之类的铭文,而这丹阳铜,就产自今天的铜陵市和南陵县交界处的大工山——凤凰山铜矿。据悉,大工山——凤凰山铜矿遗址开采的主要时期是从西周到宋代,持续了两千多年,在中国矿业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早在1996年就被列入国家级“文保”单位。

  久负盛名的铜文化

  众所周知,铜陵是因铜建市。铜陵产铜可谓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时期就是我国长江流域重要的产铜基地。“铜陵采铜炼铜活动最早可以上溯到商周时期,一直延至当代,3000余年久盛不衰,绵延不断。”铜陵市文物管理局副局长、副研究员刘宝林对铜陵的铜文化研究颇深。

  据刘宝林介绍,西汉时期唯一的“铜官”,六朝著名的“梅根冶”,唐宋时期的“铜官山”、“利国监”等历代官方重要的采冶机构均设置在铜陵,铜陵因此堪称“中国古铜都”。

  难怪,在铜陵一带生活多年的李白曾多次作诗描写铜官山一带炼铜的情景,如《秋浦歌》中就有“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还有“铜井炎炉敲九天,赫如铸鼎荆山前”等的诗句,反映了当时铜冶炼的景色之壮丽,规模之宏大。

  “大工山——凤凰山铜矿遗址位于南陵县和铜陵市交界处。已发现冶炼、采矿遗址近百处。”刘宝林说,“其中在铜陵市的木鱼山、金牛洞,南陵县的江木冲、塌里牧等地方,发现了一批西周、春秋炼钢竖炉,唐宋矿石焙烧窑、圆形炼铜地炉,汉唐地下采矿场等重要遗迹,出土铜锭、铜器、铁器、陶器等物。”

  铜陵一带为何盛产铜呢?刘宝林解释说,铜陵位于安徽省的南部、长江中下游的南岸,位于长江铜铁成矿带上,区内地质结构复杂,沿江活动复杂,火山成因矿产和沉淀矿产等近30种矿种,特别是铜矿资源非常丰富。境内水系除长江外拥有众多的支流和天然湖泊,交通非常便利。加之这里山林众多,作为燃料的木柴充足。“有了这么好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铜矿资源,咱们铜陵想不成为铜都都不行啊!”刘宝林调侃道。

  因此,大工山——凤凰山铜矿遗址的发现,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它不仅为寻找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丹阳铜”产地,提供了重要线索和物证,而且为探索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青铜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研究中国古代采矿、冶金技术的历史进步等,提供了相当丰富的资料。

  开采铜矿,古人也不简单

  “铜陵虽然开采和冶炼铜业自古以来历史悠久,是中国继湖南麻阳、湖北大冶之后发现的第三大冶炼中心,可我们之前却知之甚少。”刘宝林说,曾经在河南、山西一带挖掘出很多铜器具,这些成品无论从外观上还是制作工艺上都堪称精品,不过却不知道它们出自何处。上世纪70年代开始,湖北的铜绿山一带发现了铜的开采工具,以及后来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江西安徽等地陆陆续续发现了开采遗址,这样人们才渐渐明白了古代中原一带的铜制品来源地问题。

  大工山——凤凰山铜矿遗址中的金牛洞古采矿遗址,是我国继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后的第二个对外开放的古铜遗址。在刘宝林的陪同下,我们来到了铜陵市顺安镇凤凰村内的金牛洞古采矿遗址。踩着台阶一级一级走下去,便先后看到了三处采矿遗址。

  由于有栏杆“护卫”,不能靠近观察,我们只能远远眺望其详:在山体破壁最下方处有一处四方四正的矿洞,约1.5米见方。据工作人员介绍,这就是残存的古人开采铜矿的井巷口。由于井巷口周围较为疏松,一般都用木头支护,竖井和平巷为方框支架,立柱顶端砍成“丫”形接口,是为了防止围岩下落。从过去考古清理发掘情况看,早期为露采,再从地表沿矿体露头向下开拓竖井,边掘边挖,到了一定深度再开挖平巷,斜井延伸。

  “虽然那时候古人就掌握了陷阱的分层开采和填充技术,但由于技术等原因,古代的开采工艺还是比较简单和落后,开采点也不像现在那么深。”刘宝林说,“那时候开采点分布很广,彼此之间的距离也比较远。”从采矿的方法看,当时主要有露采和坑采两种方式。而铜陵地区大部分采矿遗址都是坑采,也就是古人找到了露头,在地表开凿竖井和斜井进行采矿,同时也发明了简单的器具,应用重力分析方法,来测定矿石的品位,直到井巷掘进。可以看得出来,古人开采铜矿也不简单啊!

  “山上开采,山下冶炼。”刘宝林还告诉我们,大工山——凤凰山铜矿遗址有个特点,就是采、冶并存,而且多数的采矿点离冶炼场很近。如江木冲冶炼场距山上的采矿点只有2公里,万迎山冶炼场也分别靠近金牛洞、药园山、虎形山等采矿点。在金牛洞古遗址,我们也看到了这样的采冶结构。作为炼铜的主要遗物之一,遗址上漫山遍野都是历代遗留在地表的古炼渣,俯首皆是,堆积如山。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一带的万家村遗址、狮子山遗址、燕子牧遗址、罗家村遗址,炼渣都是从山腰一直堆积到沙县村落。

  “我们铜陵现存炼渣总量有近两百万吨,若按照1:15的铜渣之比推算,就有13万吨左右的铜料炼出。炼渣是反映当时冶炼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古代铜陵地区炼铜程度可见一斑。”在铜官山古矿区的罗家村,我们就看到了至今为铜渣之最的“罗家村大炼渣”,直径约1.2米、厚达0.8米,是唐宋时期炼炉放渣的遗存物,其形体之巨大,被国内冶金史专家称为“中国之最,世界奇观”。

  发掘不易,保护更艰难

  大工山——凤凰山铜矿,是一处西周至唐宋时期的集采矿与冶炼为一体的占地范围广大的古代矿冶遗址。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大工山和凤凰山都是九华山脉的组成部分,多是海拔50米至300米的低矮山区,只有少数几座山峰海拔400米以上,整个山区面积约600平方公里。“特别是位于铜陵的凤凰山古铜矿遗址,是一个较为集中的古矿区,包括了万迎山、虎形山、药园山、金牛洞、铁山头等,其中万迎山遗址因1980年一次地下大爆炸造成山崖塌陷,山腰凹陷,使得早期的掘迹基本被毁,仅仅在西南面的山坡上残留存了一些古采矿坑口;药园山古采矿场也因现代露采而山平迹毁;仅仅只有金牛洞古采矿遗址得到了及时抢救而基本保留了下来。”

  刘宝林告诉我们,1995年在遗址内修建了陈列馆,并于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实升级为国保单位,就是希望能够引起社会上更多的关注,毕竟铜陵作为我国的铜都地位,她的历史不能被埋没。自秦汉以降,这一地区铜的采冶始终延绵不断,历经六朝、唐、宋迄至明代,这在全国及全世界都是罕见的。”对于遗址的未来保护,刘宝林的眼里透露出一丝淡淡的忧虑。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5714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