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15时39分,合肥市包河区锦绣淮苑网格的网格员胡荣荣在巡查时发现西藏路与武汉路交口锦绣淮苑小区北门5栋楼边路面破损。她迅速用手机拍下照片,上传至 “共治包河”App,并详细备注情况。
仅2分钟,网格长就将问题转交给物业,物业随即启动水泥修补方案。次日上午11时,原本破损的路面焕然一新,平整的小路重新展现在居民眼前。
“小区里垃圾清理、积水疏通、路面修补这些小事,我们直接和物业对接,在网格内就能快速解决;遇到棘手问题,再通过平台层层推进处理。”胡荣荣介绍。
据悉,像胡荣荣这样穿梭在包河区大街小巷的网格员共有1185人,他们如同基层治理的“触角”,深入每一个角落,及时感知并处理居民诉求。
高效处置的背后,是包河区“大共治一体化”信息平台的强力支撑。自2019年起,包河区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搭建起这一平台,直击城市管理与社会治理的痛点、难点。
走进合肥市包河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一块巨型电子屏幕上实时滚动着全区案件类型、高发区域等关键信息。工作人员熟练流转、审核各类案件,确保问题处置全程可追踪、可监督。
为助推城市精细化管理,包河区以小区为最小单元,将全区科学划分为779个网格,并按照“1+1+2+N”标准组建网格治理队伍——1名党建指导员、1名网格长、2名网格员联动小区多方自治力量。目前,605名网格长、1185名网格员全面覆盖管理区内134万居民,确保基层治理不留死角。
与此同时,包河区积极拓宽居民诉求渠道,“共治包河” 微信小程序的上线,让居民足不出户就能参与治理。当地还将大共治服务管理事项细化为20大类828小类,让每项任务都有规可循,推动基层治理从“粗放”迈向“精准”。
“社区从微小场景入手,借助大数据分析居民高频诉求及高发区域,精准调配资源提升服务质效,推动基层治理从经验判断转向数据驱动。目前,每月接到千余件案件,消费纠纷、物业服务、小区环境、停车问题等较为集中,通过数据分析预判治理趋势,能更好地优化治理成效。”包河区滨湖世纪社区智慧建设部部长邱长喆说。
2025年以来,包河区“大共治一体化”信息平台受理矛盾纠纷类案件3.1万件,办结率达99.38%,其中20.12%的案件通过网格自治化解,推动该区实现从“治”到“智”的跨越。
如今,包河区的“智理”场景不断推陈出新。AI数字社工24小时在线,为居民提供各种日常事务的咨询服务;噪声监测预警调度,必要时进行“主动降噪”,打造“宁静公园”;独居老人安全守护、消防用水及电梯物联网监测等智能应用场景也相继落地,基层治理水平提质增效,居民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文字:黄紫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