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

首页>地方频道>安庆>社会

胸怀志心有梦 安庆四个年轻人撑起一所深山村小

   大学毕业,未满30岁的你,此刻正在做着什么工作?是在一方小小的办公桌前,伏案苦干?还是奔波于风沙满目的千里万里,日夜兼程?在太湖县寺前镇塔镇村,有四个与你同样胸怀志,心有梦的年轻人,却选择远离城市喧嚣,走进静谧的深山远水,将青春热血付诸一所只有32个学生的乡村教学点。

  塔镇小学来了四名年轻老师

  5月18日,初夏的炎热已十分恼人,记者站在花亭湖风景区码头,目光所及之处皆是绿树碧波。“塔镇小学就在这片湖面后面的那个山坡上,从太湖县城开车过去要近2个小时,距离寺前镇也有十多公里。”太湖县教育局人事股姜晗彦告诉记者。

  为了赶在孩子们中午放学前做采访,记者一行人选择从水路进村。当快艇慢慢靠近塔镇村,记者看到靠岸的“码头”不过是一个黄土坡,沿着土坡往上爬一段,便看到不远处,翠绿色的小山脚下,一栋二层楼的白色建筑上写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院子里高高升起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这便是塔镇村唯一的教学点:塔镇小学。

  “这是李文校长,塔镇小学的当家人。”记者眼前的李校长皮肤黑得发亮,笑容腼腆,一身休闲装扮的他,鼻梁上架着一副黑框近视眼镜,眼里是掩饰不住的青春朝气。站在李文旁边的,还有三位看起来不过二十几岁的女教师。“塔镇小学从2015年秋季学期开始就由这四个年轻人接管了。”姜晗彦介绍说,他们中最大的出生于1987年12月,最小的只有26岁。

  李文是安庆小伙,家住宜秀区菱建小区。他2012年从池州学院体育专业毕业,当年6月,李文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为太湖县体育专业特岗教师。对于一直生活在城市里的李文来说,考特岗教师只是源于他对山村学校的好奇。“从小到大都没去过山里,电视新闻里总在说乡村学校缺老师,那我就去试试呗。”李文表示。

  2012年9月1日,李文从安庆市区坐了4个小时的客车来到任教的寺前镇佛图寺小学。“一路上的风景很美,但这里的学校和城里的学校完全不一样,只有三尺讲台、一位上了年纪的教师和一支粉笔。基础设施几乎没有、音体美课程基本不教,孩子们除了学习语文数学,接触不到其他知识。”李文坦言,那个时候只想回家。

  可是,李文终究没有离开,只为了孩子们的那一句:李老师,我们喜欢你!一晃三年,2015年8月,李文三年的特岗教师服务期圆满结束。根据安排,他被指派到已无人愿意任教的塔镇小学当校长。没有犹豫,没有退缩,李文如三年前一样,果断选择了留下。自此,白净的城市小伙成功“变身”为地道的乡村教师。

  “有了特岗教师的经历,凭借他自身努力,再去应聘其他更好地区的教师岗位,对李文来讲,并不是一件难事。”姜晗彦告诉记者。

  那一年,李文的女朋友,如今已是他妻子的王文娟从池州学院英语专业毕业了,令人感动的是,王文娟也追随着李文的脚步,考上了寺前镇的特岗教师,同样被分派到塔镇小学任教。当年,一起“接管”塔镇小学的还有特岗教师刘欢欢和刚走上教师岗位的黄娟娟。

  全心付出破败村小发生巨变

  塔镇村是典型的沿湖库区村,也是寺前镇最偏远的村之一,从村里到太湖县城开车走山路要近两个小时,走水路的话,每天只有一趟船经过,早上七点出发,下午两点半返回。由于这样的地理环境,一直以来,塔镇小学都不大受老师们的青睐,即便是被上级教育部门指派过来的老师,也待不了多久。

  “塔镇小学多亏了这四个孩子啊,这两年来,学校的教学质量、校容校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塔镇村党总支书记韦正春年过半百,说到此处,又转头望望李文他们,眼里满是感激和疼爱。

  “2015年,我们四个老师拖着大包小包来学校报道时,直接从学校旁边走过去了,竟然没发现那就是塔镇小学。”说起这段经历,李文依然觉得恍如昨日。

  四位老师住进了学校,所谓的教师宿舍,不过是一张能睡觉的木板床,没有家具、电器,连洗澡的地方都没有。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孩子们全回家了,四个老师就坐在办公室里,茫然无措。好在村里人极为尊师重教,陆续送来被子、电风扇等生活用品,厨房里总是堆满了村民们送来的各种时令瓜果蔬菜。

  既然来了,那就真正为这所学校,为当地的孩子们做点事吧。经过几天的适应,四位老师达成一致,决心不能白走这一趟山路。两年来,在李文的带领下,通过四位老师的共同努力和各级单位的支持,学校围墙建起来了,大门也有了,操场铺上了水泥路,每到课间,孩子们都能在国旗下快乐地嬉戏打闹。

  可李文他们心里清楚地知道,硬件建设并不是难事,乡村学校和城市学校最大的不同就是音乐、体育、美术等素质教育类课程开设不全,甚至不开设,这就导致村里的孩子们缺乏培养兴趣爱好,开拓思维模式的基础。

  自从这四位年轻老师接管学校后,以上课程统统正常开班,同时还开设了科学实验课、手工课、舞蹈课、写字课等。每逢重大节庆,各类庆祝活动、文艺表演也必不可少。“虽然我们全校的学生数都不及城市学校的一个班级人多,但城里孩子能享受到的快乐,我们希望尽己所能,让这里的孩子也感受到。”李文表示。

  还有好多事得为孩子们做

  吃过午饭,六年级的韦永康跑到刘欢欢老师跟前,问她前一天科学实验课上还没想明白的问题,刘欢欢耐心地解释着,她刚满10个月的女儿在她怀里睡得正香。韦永康听得认真,小眼睛骨碌骨碌地转。“我现在特别喜欢上学,这些年轻的老师就像家里的大哥哥大姐姐一样,不仅带着我们玩,还教会我们许多东西。”韦永康说话流利,落落大方,没有惯常印象里山里孩子的胆怯和羞涩。

  周颖是塔镇村村民,常年和爱人在外务工,去年,眼看着女儿到了上学年纪,一想到村里不少家长都带着孩子到镇里或者县里上学,周颖便日日为此烦恼,“一来是担心塔镇小学教学质量不过关,二来又担心如果去城里念书,不仅开支大,还顾不了家。”

  直到后来,听到村里不少人都夸塔镇小学的四个年轻教师不仅书教得好,对孩子也百般照顾,周颖这才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把女儿送进了塔镇小学。“年轻人就是有干劲,什么知识都会教,我觉得我女儿现在会的东西比那些在城里上学的孩子还要多,村里已经有好多人准备下学期把孩子从城里转学回来。”周颖的话语里透着一股子得意劲。

  塔镇村和其他大多数乡村一样,这里的村民大多外出打工,仅剩下老人和孩子。塔镇小学32名学生,一大半都是留守儿童,为了给予这些孩子更多关爱,每逢周末,这四位老师都要对留守儿童家庭进行走访,陪他们聊聊天,做做游戏。从上周起还开设了亲情视频,每周安排两个孩子通过老师的微信视频和爸爸妈妈“见面”,交流感情。每天放学后,老师们还会免费为孩子们辅导功课。

  会在塔镇小学一直坚守下去吗?面对记者直截了当的提问,李文笑了笑,“这两年来,塔镇小学几乎可以说是从无到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四个人为它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它也见证了我们这些年轻老师的成长。我很年轻,还无法预测今后职业生涯的变化,但我目前舍不得离开这里,因为还有很多事还没为孩子们做,比如学校的信息化设备还没有配备齐全、课程教学还没形成高效完备的模式、对留守儿童的关注还没找到更有效的方法……”

  太阳西落,放学铃声响起,老师和孩子们一一挥手再见。绿野山林间,这所乡村小学便是村里人对未来最美好的期待。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2269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