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

首页>地方频道>池州>文化

崔致远与池州九华文人的交游述

 

  在唐朝的时候,新罗国有一位学者,叫崔致远,字海夫,号孤云,新罗王京(今韩国广尚北道庆州)人。

  他于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十二岁时渡海入唐,唐僖宗乾符元年(874)进士及第,历任溧水尉、淮南节度使幕府都统巡官,直到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归国,留唐达十六年之久。

  崔致远归国后,于唐僖宗光启二年(886)正月,将所编诗文集呈献于新罗第四十八代宪康王金晸,希望借此获得国主的赏识与重用。但本年所献二十八卷文集,唯有《桂苑笔耕集》二十卷传世,其余八卷(私试今体赋五首一卷、五言七言今体诗共一百首一卷、杂诗赋共三十首一卷、《中山覆篑集》一部五卷)散佚无传。

  崔致远的《桂苑笔耕集》,收录了他在淮南幕府四年期间所撰的表状书启等公私文翰,内容涉及到唐末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及重要历史人物,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唐末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图景,蕴含了许多我国正史失载或语焉不详的原始史料,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清代以研经博物闻名东南的朱绪曾,近代史学大师陈寅恪,都对该集的史料价值颇为推重。2007年8月,中华书局出版发行了党银平的《桂苑笔耕集校注》(全二册),通过相关史料的梳理辨正,分别对该集的史料价值略作考论,填补了学术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空白点。

  崔致远对中国文化有很深的造诣,韩国学界尊崇他为“汉诗学宗师”、“东国儒宗”,非常重视他在韩国文学史、思想史及中韩关系史上的重要作用。《桂苑笔耕集》二十卷,是崔致远归国后自编的文集,也是韩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汉文典籍之一,更是朝鲜半岛三国(高句丽、百济、新罗)时代唯一传世的个人别集,有“东方文章之本始”和“东方艺苑之本始”之誉。

  2014年7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作了《共创中韩合作未来,同襄亚洲振兴繁荣》的演讲,在叙述中韩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相扶相济的传统源远时,例举了在唐朝求学为官的“东国儒宗”崔致远。

  崔致远在唐这十六年间,他结识了许多文人,党银平《新罗文人崔致远与唐末文士的交游》一文,对此有着较详细地介绍(《文史》2004年第四辑)。据了解,崔致远历史人物研究中以江苏省的南京、溧水、扬州等地研究成果显著。这对我们研究崔致远与池州(九华山)文人的交游,有很大的启发。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共十卷,立专传者278人,其中有42人与池州(九华山)有缘,占到了百分之十五,这个比例是高的。除此之外,在《唐才子传》内有附传的和没有附传的,还有31人。前者42人,后者31人,两者相加为73人。如“九华山人”杜荀鹤,“九华四骏”张乔、张蠙、周繇、许棠,“咸通十哲”张乔、张蠙、周繇、许棠、郑谷、喻坦之、李栖远、李昌符、剧燕、任涛等。在与池州(九华山)有缘的唐代才子中,有不少人与新罗文人、僧人互相酬答。如杜荀鹤《送宾贡登第后归海东》,张乔《送宾贡金夷吾奉使归本国》、《送棋待诏朴球归新罗》、《送僧雅觉归东海》、《送新罗僧》、《送杜充侍御归海东》,顾非熊《送朴处士归新罗》,马戴《送朴山人归新罗》等,详见笔者拙著《唐才子咏九华》(黄山书社,2006年5月)。

  在这里,笔者主要是就崔致远与池州(九华山)文人的交游,有直接和间接关系的人,初步分叙如下:

  顾云

  顾云,唐末池州贵池人,字垂象,一字士龙。与杜荀鹤、殷文圭友善,同肄业九华山,其《池阳醉歌赠匡庐处士姚岩杰》有“九华太守行春罢,高绛红筵压花榭”诗句。乾符元年登进士第。唐懿宗十五年,亦即僖宗乾符元年(874),是年进士三十人,可考者有归仁泽、刘崇望、夏侯泽、崔致远、顾云、蒋曙、杨环等七人,进士科状元是归仁泽,礼部侍郎裴瓒知贡举。《东国通鉴》:“崔致远,少梁部人,十八登第。”崔致远《桂苑笔耕》序云:“右臣自年十二,离家西泛。当乘桴之际,亡父诫之曰:‘十年不第进士,则勿谓吾儿。往矣,勤哉,无隳乃力。’臣佩服严训,不敢弭忘,悬刺无遑,冀谐养志,实得人百之,已千之。观光六年,金名榜尾,后调授宣州溧水县尉。”崔致远又状奏云:“前湖南观察巡官裴璙,是某座主侍郞再从弟。某去乾符三年冬到湖南起居座主侍郞之时,见于诸院弟兄中,偏所记念。”《永乐大典》引《池州府志》:“顾云字垂象,一字士龙,贵池人。咸通十五年进士第。”崔致元与顾云同年进士科,无疑。

  崔致远《请转官从事状》云:“某官薛砺”、“某官郑俶”、“某官顾云”。(《桂苑笔耕集》卷六)据状文“某远率舟师,誓除国贼……辄具荐论,仰希甄奖”语,知薛砺、郑俶、顾云三人转官乃在中和元年高骈出兵东塘时,本状亦应撰于是年。薛砺,事迹无考;郑俶,事迹不详;顾云,已有介绍。顾云与崔致远交游事,可参阅党银平《新罗文人与唐末文士的交游》一文(《文史》2004年第4辑)。

  崔致远《献诗启》:“某启:某窃览同年顾云校书献相公长启一首,短歌十篇,学派则鲸喷海涛,词锋则剑倚云汉。备为讚颂,永可流传。”(《桂苑笔耕集》卷十七)据原文“所冀趋仁化于江北,终得传美谭于海东”语,知此启及所附之“七言纪德诗三十首”,约撰于广明元年(880)崔致远投淮南幕府时。原文“同年”,也佐证崔致远与顾云同科进士第,这是科举应试者对同榜登第者的称呼。

  崔致远在《谢示延和阁记碑状》(《桂苑笔耕集》卷十八)一文中,介绍中和三年(883),高骈筑延和阁竣工,为了树碑立传,遂命顾云“谨撰碑词”,并遣观察衙推邵宗将此“《延和阁记》碑本一轴者”赠与崔致远。崔致远“披阅”之后,盛赞顾云,并决定将其携回新罗,以“待过天池之外,遍夸日域之中。”高骈于扬州造延和阁事,《广陵妖乱志》系于中和元年冬,《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四系于中和二年,原状有“叙三年望幸之丹诚”语,唐僖宗西迁成都乃在广明元年冬,故知此文撰于中和三年(883)。

  据高丽李奎报《白云小说》称:“崔致远入唐登第,以文章名动海内,有诗一联曰:‘昆仑东走五山碧,星宿北流一水黄。’同年顾云曰:‘此句即一舆地志也’。”(韩国成均馆大学大东文化研究院编《高丽名贤集》第一册,1986年)可见,顾云对崔致远的汉诗才华也颇为欣赏。

  据《崔致远纪念馆资料集》介绍,崔致远与顾云的交游,以淮南幕府时期最为密切。如《三国史记》卷四十六本传录载顾云所作《送崔致远西游将还》诗:“我闻海上三金鳌,金鳌头戴山高高。山之上兮,珠官贝阙黄金殿;山之下兮,千里万里之洪涛。旁边一点鸡林碧,鳌山孕育生奇特。十二乘船渡海来,文化感动中华国。十八横行战词苑,一箭射破金门策。”又如《孤云先生文集》卷一载有《暮春即事和顾云友使》,即崔致远与时任观察使的顾云在淮幕中的唱和之作。顾云也曾以崔致远号“孤云”为题,作《孤云篇》:“因风离海上,伴月至人间。徘徊不可驻,漠漠又东还。”崔致远归国后,还给顾云写信寄诗《和友人除夜见寄》:“与君相见且歌吟,莫恨流年挫壮心。幸得东风已迎路,好花时节到鸡林。”

  周繇、周繁

  《唐摭言》卷十云:“周繁,池州青阳人也。兄繇,以诗篇中第。”《全唐诗》卷六百三十五云:“周繇,字为宪,池州人,咸通十二年登第,调建德令,辟襄阳徐商幕府,检校御史中丞。诗一卷。”党银平《桂苑笔耕集校注》卷十九云:“周繁,池州至德县(今属安徽省东至)人,唐末与温庭筠‘以词赋标名’(《剧谈录》卷下)。乾符四年(877)获京兆府解,因故未赴礼部试,后转入高骈淮南节度使府,与崔致远结交于扬州,成为幕府同僚及文友。”从以上引文而知,周繇、周繁系兄弟,均池州市东至县人。《唐摭言》说是青阳人,为九华山在青阳县境而误。

  先说周繇,唐懿宗咸通十三年(872)进士及第。是年进士三十人,可考者有郑昌图、张演、韦庠、裴贽、郑延昌、赵崇、邹希回等八人。郑昌图为进士科状元。礼部侍郞崔殷梦知举。《唐才子传》:“周繇,江南人。咸通十三年郑昌图榜进士,调福昌县尉。”《永乐大典》引《池州府志》:“周繇字允元,”《唐诗纪事》:“繇字为宪,池州人。及咸通进士第,以《明皇梦钟馗赋》知名,调池之建德令。李昭象以诗送曰:‘投文得士而今少,佩印还家古所荣。’后以御史中丞与段成式、韦蟾、温庭皓同游襄阳徐商幕府。”在《全唐诗》卷六百三十五里,周繇不仅有《和段成式》诗,而且还有《望海》:“苍茫空泛日,四顾绝人烟。半浸中华岸,旁通异域船。岛间应有国,波外恐无天。欲作乘槎客,翻愁去隔年。”周繇与杜荀鹤同为池州人,交往甚密。如杜荀鹤有《送福昌周繇少府归宁兼谋隐》诗。(《全唐诗》卷六百九十二)

  后说周繁,转入高骈淮南节度使府,与崔致远成为幕府同僚及文友。崔致远《谢周繁秀才以小山集见示书》(《桂苑笔耕集》卷十九),记载了周繁与崔致远一次交游情况。据原文介绍,中和年间某日,周繁曾携所撰《小山集》至崔致远居所拜访,因崔致远外出未归,遂留下该集离去。崔致远归来后,始知其来访及留赠《小山集》之事。所谓《小山集》,就是周繁在淮幕自编的诗集,以汉淮南王刘安之淮南小山为名。原集已佚。崔致远称该集有“温辞一幅”、“雅什九篇”,并盛赞“莫不振纪纲于六义,饰冠冕于七言。既崇《大雅》之基,实播中和之响”,可知原集是由九首七言诗自编的诗歌别集,其内容兼具《诗经》“六义”旨趣和《大雅》风韵。尤其崔致远的原文中,有“终览九华之后,方知鲁出圣人”之句,使我眼睛为之一亮。“九华”,山名,即九华山,在今安徽省池州市境内,山有九峰,古称陵阳山,旧称九子山,唐李白游江汉,见九峰如莲华,改名九华。“终览”,有因周繁为池州人,故以美称之意;“终览九华之后”,也似有崔致远与九华山交游之意。

  杜荀鹤

  杜荀鹤与顾云等友善。《全唐诗》卷六百三十七顾云传云:“顾云,字垂象,池州人。风韵详整,与杜荀鹤、殷文圭友善,同肄业九华。”如杜荀鹤《寄顾云》诗云:“省得前年别,蘋洲旅馆中。乱离身不定,彼此信难通。侯国兵虽敛,吾乡业已空。秋来忆君梦,夜夜逐征鸿。”(《全唐诗》卷六百九十一)又如杜荀鹤《贺顾云待御府主与子弟奏官》,有“青桂朱袍不贺兄,贺兄荣是见儿荣”诗句。(《全唐诗》卷六百九十二)还如杜荀鹤《顾云侍御出二子请诗因遗一绝》云:“二雏毛骨秀仍奇,小小能吟大大诗。想得月中仙桂树,各从生日长新枝。”(《全唐诗》卷六百九十三)

  杜荀鹤与崔致远等新罗文人亦友善。如杜荀鹤《赠溧水崔少府》:“庭户萧条燕省喧,日高窗下枕书眠。只闻留客教沽酒,未省逢人说料钱。洞口礼星披鹤氅,溪头吟月上渔船。九华山叟心相许,不计官卑赠一篇。”(《全唐诗》卷六百九十二)“少府”,是唐人对县尉的别称。“溧水崔少府”,即是崔致远。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崔致远被调授为江南道宣州漂水县尉。《全唐诗》卷六百九十一杜荀鹤传云:“杜荀鹤,字彦之,池州人,有诗名,自号九华山人。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九华山叟”,即杜荀鹤。如杜荀鹤《依韵次同年张曙先辈见寄之什》,也有“九华山叟惊凡骨,同到蓬莱岂偶然”的诗句。

  杜荀鹤不仅与崔致远有交游,而且与许多新罗文人也有往来。如杜荀鹤《送宾贡登第后归海东》:“归捷中华第,登船鬓未丝。直应天上桂,别有海东枝。国界波穷处,乡心日出时。西风送君去,莫虑到家迟。”(《全唐诗》卷六百九十一)

  另外,杜荀鹤与崔致远的师友裴瓒亦有交往。杜荀鹤一生久困场屋,仕途蹭蹬,曾于乾符三年(876)冬末赴长沙投奔裴瓒。在《全唐诗》卷六百九十一《冬末投长沙裴侍郞》、卷六百九十二《投长沙裴侍郎》二诗中,“长沙裴侍郎”,即裴瓒。崔致远《与恩门裴秀才求事启》(《桂苑笔耕集》卷十八),写作时间未详,约撰于中和末年。“恩门”,唐代科举应试者对主考官的称呼,犹师门。“裴秀才”,是指崔致远好友裴璙,裴瓒之弟,曾任湖南观察巡官。据本卷《前湖南观察巡官裴璙》叙及,崔致远于乾符三年(876)赴潭州时,于湖南观察使府结识他,后裴璙随裴瓒北上洛阳,受困于襄州,遂写信向崔致远求救。

  罗隐

  罗隐与杜荀鹤有交游。如杜荀鹤《献钱塘县罗著作判官》:“还乡夫子遇贤侯,抚字情知不自由。莫把一名专懊恼,放教双眼绝冤仇。猩狍懒著辞公宴,鹤氅闲披访道流。犹有九华知已在,羡君高卧早回头。”(《全唐诗》卷六百九十二)

  罗隐与顾云也有交游。如罗隐《送顾云下第》:“行行杯酒莫辞频,怨叹劳歌两未伸。汉帝后宫犹识字,楚王前殿更无人。年深旅舍衣棠敝,潮打村田活计贫。百岁都来多几日,不堪相别又伤春。”(《全唐诗》卷六百六十三)罗隐与淮幕也有联系。如罗隐《淮南高骈所造迎仙楼》。(《全唐诗》卷六百五十七)

  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崔致远随商船渡海入唐求学,时年十二岁,罗隐三十六岁。崔致远第一个拜访学习的中国诗人就是罗隐,而罗隐亦关怀这一异国后辈,将自己的五卷歌诗赠示崔致远。金富轼《三国史记》卷四十六《崔致远传》:“(致远)始西游时,与江东诗人罗隐相知。隐负才自高,不轻许可人,示致远所制歌诗五轴。”韩国知名唐诗研究学者柳晟俊认为:作为诗人的罗隐,应成为诗史上的再述对象,应将罗隐定位为“晚唐诗界的最高峰。”(柳晟俊《唐代后期诗研究》第398页,首尔,青思想社2001年出版)

  李定广《罗隐集系年校笺》云:唐僖宗中和元年(881),罗隐四十九岁。春,罗隐与顾云游扬州,时扬州高骈幕下尚有周繁、崔致远等,皆罗隐之旧识。夏,罗隐与顾云同谒扬州高骈,未获辟留,返故乡新城。

  可能有人会问:罗隐,字昭谏,余杭人,本名横,十上不中第,遂更名。你怎么说罗隐是池州人呢?是的,罗隐是余杭人,但是他的第二故乡在池州。其依据:

  一是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九:“罗隐,字昭谏,余杭人。隐池之梅根浦,自号江东生。广明中,池守窦潏,营墅居之。”

  二是宋尤褒《全唐诗话》卷五:“隐,字昭谏,余杭人。隐池之梅根浦,自号江东生。为唐朝相郑畋、李蔚所知。畋女览隐诗,讽不已。畋疑有慕才意。隐貌陋,女一日簾下窥之,自此绝不咏其诗。广明中,池守窦谲营墅居之。”

  三是宋袁韶《钱塘先贤传赞·后梁给事中罗公》:“公字昭谏,讳隐,新城人。连举进士不中,遁于池之梅浦,池守窦谲营墅居之。”

  四是明李贤《一统志》卷十六《池州府·流寓》:“罗隐,本余杭人,父仕于池,因家焉。”

  五是明嘉靖《池州府志》卷五十三“流寓”:“罗隐字昭谏,又号江东生,余杭人,父则,乾符间为池州铁官,遂家梅根浦上。”(按:罗则乃罗邺之父,罗隐伯父)

  六是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八十四《罗隐传》:“罗隐,字昭谏,新城人也。后改新城为新登,亦为新登县人。初寓池州梅根浦,刺史窦谲营墅居之。”

  七是李定广《罗隐集系年校笺》附录七,“罗隐年谱新编”:父修古,应开元礼,曾任池州贵池尉。唐宣宗大中六年(852),二十岁,本年弱冠,隐居池州、江西等地读书。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四十七岁,隐居池州,与宗人罗鄂、罗邺及杜荀鹤、张乔等隐居池州九华山、梅根浦,时间长达六七年。

  张乔、李昭象、殷文圭等

  《全唐诗》卷六百三十八张乔传:“张乔,池州人,咸通中进士。黄巢之乱,罢举,隐九华。”张乔与崔致远的诗歌交往,今所见仅有《孤云先生文集》卷一补辑崔致远《和张进士乔村居病中见寄》诗云:“一种诗名四海传,浪仙争得似松年。不惟骚雅标新格,能把行藏断古贤。黎杖夜携孤屿月,苇帘朝卷远村烟。病来吟寄漳滨句,因付渔翁入郭船。”张乔与崔致远交往的时间,韩国学者金文经推测,当在崔致远任溧水县尉期间,时张乔隐于距宣州溧水不远的池州九华山。

  《全唐诗》卷六百八十九李昭象传:“李昭象,字化文,父方玄为池州刺史,因家焉。懿宗末年,以文干相国路岩,岩问其年,曰十有七矣。岩年尚少,尤器重之,荐于朝。将召试,会岩贬,遂还秋浦,移居九华,与张乔、顾云辈为方外友。”李昭象今存《学仙词寄顾云》、《喜杜荀鹤及第》等诗八首。

  《全唐诗》卷七百七殷文圭传:“殷文圭,池州人。居九华,苦学,所用墨池,底为之穴。”今存《寄贺杜荀鹤及第》、《寄池州张太守》等诗。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65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