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协同发展,徐州勇当淮海经济区“领头羊”

  徐州科创圈跻身全省三大科创圈、入选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和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获批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2023年,徐州一体推进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捷报频传,区域引领辐射作用日益凸显。

  作为全省“1+3”重点功能区独立的板块,徐州承担着拓展江苏发展纵深的功能、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强劲支点的重任。近年来,徐州锚定“三中心一枢纽一高地”发展定位,加快建设区域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教育文化中心和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双向开放高地,引领带动淮海经济区形成活力迸发的协同发展局面。

  高举科技创新“一面旗”

  自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获批以来,徐州紧扣“创新引领资源型地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主题,加快建设“徐州科创圈”,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布局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为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坚实支撑。在卧牛山地下百米深处,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正针对深地空间探测与开发及工程技术等难题展开攻坚。浩瀚星空中,遥感卫星“矿大南湖号”飞天逐梦,带着“智慧矿山星链计划”,为中国乃至世界矿业行业发展提供可靠的遥感数据支撑。近年来,徐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制定印发了《全市科创平台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积极打造“1+3+100”科研平台体系,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安全应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细胞治疗药物研究所、高端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全国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创新平台正源源不断释放发展动能。

  促进更多科研成果在徐州转移转化。当前,徐州正加速培育壮大“343”创新产业集群、布局“5+X”未来产业体系,向科技要动能、向数字要赋能、向企业要质量、向绿色要效益,汇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合力。日前,省工信厅编制印发《江苏省2024年重大工业项目清单》,徐州徐工弗迪电池、高新卓曜新能源等38个项目入选,代表着“343”创新产业集群发展方向。

  为加快打造“徐州科创圈”,徐州将持续深化淮海经济区10个城市科创共同体建设,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合力打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建成淮海经济区技术交易线上线下平台和科技专家智库,域内科创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打造开放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淮海经济区科创高地。

  下好区域协同“一盘棋”

  每天往返徐州、安徽省萧县的901路公交车上,很多人过着跨省通勤的“双城生活”。淮海经济区区域协同发展,让两地居民工作、生活紧密相连。

  2018年11月,国务院批准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首次明确淮海经济区范围,确立了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定位。

  一组数据能看出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吸引力”:徐州拥有三级甲等医院12家,医院门诊人数40%来自省外;商贸辐射半径超150公里,中心商圈外地居民消费占比超30%;安徽省宿州市、淮北市,山东省枣庄市、济宁市居民成为周边城市来徐购房的“主力军”。

  在徐州牵头下,淮海经济区在交通、产业、生态、民生等领域的52个具体合作事项全面驶入“快车道”。

  交通互联互通方面,京沪高铁二线、徐明高速、台睢高速等互联互通工程顺利推进,徐宿淮盐铁路、徐连高铁通车运行,徐州至淮北、徐州至宿州2条跨省际快速路建成通车,开通淮海经济区毗邻城市公交11条、日开行班线246班,“1小时通勤圈”初步形成,交通同城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产业协同协作方面,成立淮海经济区工程机械、新医药、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产业联盟,区域供应链产业链不断延伸壮大,先后成立宿州—徐州和淮北—徐州2个省际毗邻地区产业合作园区,在工程机械、新能源、煤电能源等方面深化合作,协同打造产业集群。

  生态联防联治方面,建立淮海经济区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工作组和联席会议机制,联合开展沂沭泗水系综合整治,协同推进大运河、微山湖、骆马湖水环境治理,在全国率先建立边界河湖“五联”机制和跨区域突发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机制。

  民生共建共享方面,160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住房、医疗等领域78项实现“同城共享”,“淮海十城”医保实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住房公积金实现互认互贷。

  布局综合物流“一张网”

  位于睢宁空港经济开发区的帝飞装饰装潢有限公司,一个个户外广告标识牌从流水线上下来,被工人打包装箱,准备发往哥伦比亚。“我们承接宜家、麦当劳、保时捷等数十家知名公司的广告标识制作业务,产品发往亚洲、欧洲多个国家。”公司相关负责人张伟伟告诉记者,之所以将生产基地选在空港经济开发区,正是看中了这里“五省通衢”的交通优势。

  作为国家综合货运枢纽强链补链城市和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徐州提出,要在重要基础设施特别是多式联运体系建设上做加法,在综合物流运输成本上做减法,在发展壮大枢纽经济上做乘法,不断巩固提升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枢纽经济新高地。

  对标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徐州布局淮海国际陆港、双楼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空港物流枢纽等三大核心物流枢纽;结合市域综合交通网络格局,布局顺堤河物流园、徐州综保区等8个多式联运物流枢纽;根据生产和商贸需要,布局雨润农产品物流园、睢宁电商物流园等多个专业物流设施和配送中心,形成“3+8+N”的物流枢纽格局。

  一批多式联运通道已经构建:铁水联运方面,传统铁水联运以保障长三角能源供应为主,目前正在加快发展集装箱铁水联运。海铁联运方面,与连云港共同构建陆海联运通道,基本改变了过去徐州主要通过公路从日照港进口铁矿石的格局。“河江海”联运方面,打造徐州至上海、联通华南和东部沿海的水运集装箱班轮航线,徐州至广州的集装箱运输由原来公路运输每标箱1万多元下降至4200元,相当于每吨货物运费降低近300元。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42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