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文化>读书

回返家乡,成就真实高贵的自我——读周新《返归》

微信图片_20240118204525.jpg

周新《返归》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3年12月版

  在《返归》这部小说中,周新让女主角李海玲置身于售楼部这个舞台上,以及房地产销售这一焦点行业中,看形形色色的人生、是是非非的矛盾、悲欣交集的际遇。她既占据小说的中心位置,又是世间万象的观察者与审视者。以不易乃至艰难为主线,重点刻画以李海玲为中心人物、包括孙中发、姚家芳等人在逆境中拼搏、奋斗的故事,让一段段并行不悖、互有交缠的人生在如显微镜般的笔触下,展露出曲折、跌宕、饱含血与泪的纹路,并因之绽放出别致和独特的光芒。这是小说的感人之处。

  孙中发与外头女人纠缠不清,幸亏他及时回头;苏总离婚不久又复婚,留下幸福的可能;姚家芳卖掉房子,把钱给了挚爱之人的发妻;易女士与养母再续前缘,情同真正的母女。这是周新用心刻画的众生百态图。不管出身、学历、身高、年龄如何,在周新笔下,这些人共同的特质就是不忘奋斗。她和他都是奋斗者,为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奋斗,尽管路径不一、方法各异。从来没有笔直的奋斗之路,故而,为他们设定属于他们的曲折与困境,是周新身为作者的职责所在。小说之感染力即在于此,即在于给予符合他们身份与经历的挑战,也许顺利跨越,也许吃尽苦头、历经艰辛。简而言之,若无深刻的人格体悟与真切的人性思考,周新笔下的人物不可能屹立在字里行间。小说因真实性产生的感染力,常常令人不禁扪心自问:如果我是李海玲、孙中发、姚家芳、侯明中的任意一个,我会怎么做?我一定能做得比他们好吗?环顾周遭人群,有无和他们形似乃至神似的人?

  把故事的主要空间设定在城市,注定《返归》之重点不是返归家乡之后如何作为、为何作为,而是返归之前的来龙去脉与种种准备,这是周新的另辟蹊径。

  说到底,整部小说人物的设置、情节的安排、矛盾的呈现、内心的刻画,无不为返归乡村做着必要的蓄势与铺垫。

  清明时节,上山所见的是无限春光,以及因之收获的满心欢愉。“农村的每一线朝阳,每一缕晚霞,每一季花草,每一场风雨,都如同一首诗、一支歌、一幅画、一段情,深深地溶化在乡间,时而让人心潮起伏,时而让人感慨万千。”家乡之美,何止清明节这一日?每次返乡,心绪复杂的李海玲总能在不经意的一瞥中,把家乡的点滴之美摄入心中。多处风景刻画,为日后返乡创业埋下必要的伏笔。两位农民兄弟“闯进”售楼部的一番谈话,也是周新有意埋下的伏笔,两人中瘦瘦的林少明所分享的返乡创业经历,如同一道光照进李海玲的心里,悄悄地增强着她返乡的信念。“林先生作为一个‘80后’,成长在信息满天飞的时代,能静下心来寻新求变,探索现代农业发展,这确实很难得,值得我们学习。”这并非李海玲应付式的场面话,亦非她出于恭维而说的违心话,而是她的真心话。在林少明身上,她看到返回农村创业的美好前景。这是一次催化,为她日后与姚家芳的不谋而合提供可能。

  李海玲当得起《返归》的女主角。在她身上,品德与能力合二为一。她是个高尚的、高贵的女孩,这是她返归故乡的前提,这是颠扑不破的道理,也是周新的有意设定。若无品德与人格作为前提,她不可能在工作压力与重病压迫的夹缝中,保持清醒与定力,保证行走正道的有始有终。由她主笔的乡村建设方案,尤其是创建农耕文化体验馆的设想,有现实依托又有理想追求,既因地制宜又充满发展前景。除了配以文字说明、图片展示、实物展示的三个区域划分,再加上动态视频与实物操作,则更彰显其针对现代人内心需求的价值。借海玲的话来讲则是:“更能让人体验到农耕文明的历史感与珍贵性,从而体现文化在衣食温饱之后的重要意义,重温读书人对积极人生的理想与追求。”

  李海玲是个本色的乡下人,尽管她在城里从事楼房销售。职业的选择,与现实处境或人生经历有关。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则是势之所趋,更是情之所系。势之所趋,源于房地产业的萧条,不是说城市不值得居住,城市不能提供奋斗的舞台,而是广阔的乡村乃大有可为之地。为了给父亲治病,她四处寻医问药,大胆请求侯明帮助;她真诚对待每一个来到售楼部的顾客,听来自千家万户的故事;她对待前男友的母亲如自己的亲人,时不时前往陪伴、照顾,被老人家视作女儿一般;她对待同事真诚,保持合理距离的同时,以礼相待且有恩必报;她珍惜侯明给予他的关心与爱意,不在钻戒与房子面前迷失自我。李海玲是个闪耀着光芒的人物,她的优点难以一言以概之。如果要从她身上提取最特殊的品质,一定是独立与清醒。这是创业者的必备品质。或者可以说,这是创业之前的必需品质。

  面对多次犹豫的孙中发,李海玲说出的是肺腑之言,也是深刻之理:“对于房价来说,回归就是理性;对于战士来说,回归就是和平;对于病人来说,回归就是康复;对于我们来说,回归就是新生,各方面都在慢慢地回归。也许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吧。我们回家乡干事业,既是回归也是荣耀,不是吗?”从小说中人物回返提笔创造人物的作者,李海玲的话不也是当代人的内心倾诉?于南大研究生在读、老家安徽六安的李海玲身上,何尝没有几分乡愁的影子呢?借李海玲的返乡视角,叙述家乡农村的种种美景,何尝不是出生于安徽六安的周新,对故乡真爱的含蓄表达?

  投入家乡的怀抱,并从中找到安身立命的方式与路径,是作者在各具性情、各有曲折的情节设置与人物塑造中,早已埋藏好的一条主线。它正如李海玲身上蕴含的品质一样,读者只要细细品读,自会被其中的光芒所吸引。这不是简单的政策图解,而是以美好人性为皈依的水到渠成。

 

  【作者简介】

  张家鸿,作家,评论家,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文章散见于《文艺报》《福建文学》《文学报》等专业报刊;曾获叶圣陶教师文学奖、福建省优秀文学作品奖以及优秀文学评论奖等诸多奖项。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298
收藏
分享